《单克伦书画集》收录了绘画作品106幅,书法作品18幅。创作时间大多集中在上世纪80年代,这是单克伦先生留给宁波人民的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
宁波市政协原副主席、单克伦先生的同学毛翼虎先生在书画集《序》中对他的评价是:“我深知其人品、艺品浑然一体,诗、书、画、金石四件,样样皆精。”对此,笔者深有同感。看单先生的作品,“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一艺术特点在他的《竹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画面左侧画有两竿粗竹和若干细竹,画面右侧写上长达30句的七言题画诗,连同落款共计17行。左侧稀疏,右侧稠密,且无喧宾夺主之感。那稀疏的竹枝往右上伸展占了整个画面的二分之一强,是主角;右侧稠密的题画诗仅占画面的三分之一,是副角;中间及偏左的中下部依稀可见倒影和平滑如镜的水面,是配角,起协调作用。就这样,浓浓的竹叶,淡淡的倒影,细密的草书,平静的水面,融为一体,做到了疏密相间,恰到好处。因此,可以说《竹赋》是画、诗、书三者高度统一的代表作。
单先生的画作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书画集中,有花卉画如竹、梅、兰、菊、松、月季、石榴等,有虫鸟画如蝴蝶、松鼠、公鸡、鹦鹉等,有山水画如山、岛、溪、瀑布等,有人物画如寿星、寿佛、迎客僧、柴桑翁等。他的花卉画尤以画竹见长,翻开书画集,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千姿百态的竹:有在暴风雨中坚贞不屈的《风竹》,有在破岩中傲然屹立的《石笋》,有挺拔亮节的《新篁》,有生机勃勃的《老枝新发》……笔法简洁,寓意一目了然。在虫鸟画中,《觅食图》可视为代表作,松树上一只松鼠拖着长长的尾巴,翘着尖尖的嘴,乌溜溜的眼珠仰望着结满松果的树枝,仿佛早已是垂涎三尺,欲纵身跃上。画的布局也很好,挂满松果的枝梢在右上部,望眼欲穿的松鼠在左中部,左下部空白,表示离地很高,右中下部为题款,犹如粗壮的树干,紧托住上部繁密的丛枝。整幅画面黑白相间、浓淡相宜。在人物画中,往往寥寥数笔就把人物的体貌特征、行为举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如《朱自牧》和《阮籍》中,两位古人,同样的坐,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情。
单先生的山水画具有笔路清晰、浓淡得体、着色明快、气势雄伟的特点。在《千丈岩》中,作者站在千丈岩下端,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把近处茂密的树林、平矮的农舍、虹般的石桥一一描绘了出来,仰望前景,悬崖峭壁间的白绸般的瀑布飞流直下,一条通往深处的石级山路似蚯蚓般蜿蜒而上,远处还有重峦叠嶂的奇峰。而这些,除了近处的景物外,站在千丈岩底下的人们是无法用肉眼看到的,全凭作者合理的想像。
单克伦先生在书法上有同样深厚的功底,在诸种书体中,要数他的草书为最佳。如“雪山”两字一气呵成,重笔、枯笔、飞白,随心所欲。尤其“山”字,首划的起笔处源自上字“雪”末划的收笔处,以飞白的笔法让上下二字笔断意连、血脉相通。作者把款识分别写在“雪”字的左右两边下部,右部写了“故居在雪山下,购得白云”等10字,左边写了“笔一枝,试作雪山二字,乙丑夏克伦于悟南华楼”等19字。左右两侧草书的字数排列均以“山”字的字势而定,恰到好处地统一在整幅书法作品中。
在画作的款识上,单先生继承和发展了郑板桥书画结合的风格。他的《竹赋》中的草书题款竟达237字之多,至于五六十字的款识更是比比皆是。他把绘画和书法紧密地糅和在一起,真可谓绘画中有书法,书法中有绘画,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单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据不完全统计,106幅画作中有题画诗40首,联句32对。诗中用词含蓄凝练、平仄押韵。如《竹赋》中的题画诗,是长达30句的七言诗,内容相当丰富,告诉人们作者为什么对竹情有独钟,是因为“竹有亮节冲天志”的可贵品格,有“但见竹窗照窗上,如画疏枝动微风”的婀娜风姿。作者还传授了他画竹的技法:“一鼓作气画其干,再将信笔写叶雄”,“飞墨细竿相衔接,生让成势险笔中”……他的联句很讲究对仗工整,具有传统对联言近意远、声情并茂的艺术特点,如《雪景》画中的“重来天地不知夜,飞入园林总是春”,《唯有菊花旺》画中的“露凝千年石,菊散一丛金”等。这些除了足以见证作者文学功底之深外,更为可贵的是,它们紧扣画意,切合主题,在画中起着丰富、充实画作内涵和启迪人们如何去欣赏的作用。
总之,单克伦先生以书、画、诗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就了高人一筹的艺术造诣。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