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拍卖 潜规则 北京 艺术品 藏品 藏家 佣金
近日,《北京商报》解密了拍卖圈的“潜规则”:北京一家著名艺术品拍卖公司总经理坦言,许多公司为了征集到好藏品,只能少收或不收藏家的佣金,为了保证拍品能竞拍成功,有时甚至替买家交预付款。其实,这种潜规则,在内地拍卖业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佣金是拍卖公司向委托人、买受人收取的服务费,是拍卖企业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主动降低佣金,自然是无奈之举。
不过2年前,另两家更著名的拍卖公司,却做出与本“潜规则”完全相反的举措。“香港苏富比”从2007年1月29日起上调佣金:成交价400万港元及以下部分以20%计算,以上部分以12%计算。随即,“香港佳士得”从2月7日起,实行同样规则。而在此之前的2005年,两家已经上调过一次佣金。
二者之所以敢于强硬吸金,原因极简单:他们是世界级的拍卖巨头。
“佳士得”自1766年由创始人詹姆斯·克里斯蒂在伦敦举行首次拍卖后,200多年来生意越做越大,目前办事处分布于全球90个主要城市,于16个地点定期举行拍卖会。在2008年全球经济萎缩的大背景下,其艺术品总成交额仍高达51亿美元。与其比肩的“苏富比”,自1744年由创始人塞缪尔·贝克在伦敦拍卖一批藏书后,至今业务遍及34个国家,定期在15个主要艺术中心举行拍卖,2008年的全球成交总额高达53亿美元。
“苏富比”和“佳士得”如此的巨无霸,已经形成经济学中的“寡头垄断”。
所谓“寡头垄断”,指商品的生产或销售由少数几家大厂商控制,厂商之间虽也有竞争,但更接近于完全垄断状态。寡头垄断市场的最基本特征是,极少的厂商占有极大的市场供给份额。如今的“苏富比”与“佳士得”,控制着全球艺术品市场总值的70%,而其他拍卖行的数量则在日益减少,行业第三、四名的收入日益削弱。
与“垄断竞争”不同,产生“寡头垄断”的根源不是产品差异,它既可以是产品同质的“纯粹寡头垄断”,也可以是产品异质的“差别寡头垄断”。形成寡头垄断的原因有二:一是厂商通过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取垄断地位,如微软在操作系统软件领域;二是政府以法定赋予厂商的垄断权力,如供水、管道煤气企业。
“苏富比”与“佳士得”的业务范围大同小异,他们成为垄断寡头,是通过各自的竞争优势获取的。例如苏富比的成功,取决于其敏锐的判断力和卓越的影响力。它不仅把握了拍卖业向艺术品的转型、以及印象派和当代艺术的兴盛;而且,它还实施国际化策略,抓住美国、日本和中国崛起的机遇,率先拓展新兴市场,推动了美国画派作品、中国古代工艺品、亚洲当代艺术品等的价值重估。
就在“苏富比”与“佳士得”相继提高佣金后不久,内地艺术品拍卖业的老大“中国嘉德”宣布,从2007年5月12日春拍开始,将买方佣金由10%调升至12%。这是此行业兴起10余年来,首次调整买方佣金。随后的秋拍,“北京长风”、“匡时国际”等拍卖行,也上调买受人佣金2%。再接下来,其他城市的多个拍卖行闻风跟进,陆续提高佣金。
虽然一些拍卖公司声称,提高佣金是对拍品有信心的标志,并相信“有真本事,就不怕没客户”;“中国嘉德”则表示,此举是基于运营成本持续增长、服务标准不断提升的要求。但让业内很多人不得不担心的是,无论拍卖行实力、还是拍品质量,内地拍卖行根本无法和两家国际巨头相比。2008年保持内地拍卖业总成交额首位的“中国嘉德”,年总交易额也只有18亿元人民币。所以,内地拍卖企业在佣金上的跟风,是福是祸,还有待长期考量。
好在,“苏富比”目前还没有在内地开展拍卖业务,“佳士得”也仅仅获准被“北京永乐”使用其商标,内地企业在内地尚没有致命的竞争对手。但很显然,内地拍卖行业不大可能如供水、管道煤气企业那样,被政府赋予寡头垄断权力。在数百家艺术拍卖行各显神通、不久前甚至闹过“零佣金”的行业背景下,“中国造”艺术拍卖企业与世界级垄断寡头的距离,远不是增加几个百分点佣金那样简单。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