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薪阶层想要在现今如此成熟、如此高价的艺术品市场有所建树、有所话语权,有没有可能?面对记者,秦杰自己先提出了问题。
“有。我自己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实践过来的。上世纪90年代,这些红色藏品无人问津,一元一本扔在地上没人要,我把它们收藏成集、成系列。普通收藏者一个月只能投入几百元、几千元来玩收藏,怎么办?只有一条路——搞新专题。”大家都说以藏养藏,结果经常就是卖了精品买垃圾,普通收藏者好不容易买来的东西却是垃圾,因为在已经很热的门类里那点钱只能买便宜东西,那基本上就是垃圾。”秦杰说,在新的门类里,如果你有悟性有眼光,寻找到那些可能现在还没有在拍卖市场形成气候、可能还没在老百姓眼里引起重视,但具有潜在的文化含量的东西,做个三年五年的规划,细水长流,藏出风格、藏出品位来。十年八年,你就是一藏家。”
捡漏是藏家的本事。采访中,秦杰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
1911年至1949年,是中国文化出版的一个高峰,共有十万种56万册书出版,相当于国图的半壁江山,在翻阅国图目录书里,有一句话引起秦杰的注意:“本目录是为了反映民国时期出版物的面貌,外国人、外国机构在华出版物不在本目录之内。”秦杰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法等国大使馆长驻重庆,印刷了一系列中文出版物,反映了二战中各同盟国的战事。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驻华大使馆新闻处。意识到这一点后,秦杰就拼命地找这方面的东西,终于一本1944年的《美国将星录》被其斩获。其中有两万来字关于陈纳德将军介绍,详尽地介绍了陈纳德将军和他的飞虎队在中国的始末,其中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史料。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及美国援华空军参战60周年的日子,秦杰和远在美国的陈香梅女士在某网站上对接了一个小时,共同还原一段历史……
在浩瀚如烟的历史中捡漏,拂去一段尘封往事的灰尘,这也许是收藏最大的快乐。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