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到地,从古到今,从幻想到现实,丰富多彩的题材美不胜收,走进位于河北武强县的中国第一家年画博物馆,犹如打开一部色彩斑斓的民间艺术百科全书。
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喜寿祝辞、人情风俗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铺展开来——“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曾因恶梦致病,每到深夜就听见鬼叫,吓得不能入眠。令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全副披挂,彻夜守护,但让两位爱将彻夜守门毕竟不是长久之策,于是命画工把两位将军威武的画像贴在门上,号称“门神”。后来这个宫俗传到民间,民间也逐渐流行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官员在考察完武强年画后,形象地称之为“东方圣经的图解”。
年画博物馆讲解员介绍,为数众多的历画、门画、灯画、窗画、对联、条屏、中堂等年画,大多寓吉庆之意。常见的有《喜鹊登梅》、《春牛图》、《狮子滚绣球》、《耕织图》。“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贴春联和年画,民间有“不贴年画过不了年”的说法。除了过年要贴年画,以三国、水浒等为题材的“故事戏曲年画”成为老百姓“贴在墙上的电视机”。
“南桃(苏州桃花坞)北柳(天津杨柳青)论画庄,农家年画数武强……”把正义力量和美好愿望通过画笔传达出来是武强年画的可贵之处。艺人们为增强武强年画的生活趣味,在品种上还创造了《十不足》、《俏皮话》、《老鼠嫁女》、《蛤蟆娶亲》等充满漫画色彩的年画,颇富民间风情。大批爱憎分明的新闻时事年画,如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日德两军大战青岛》、反映禁烟运动的《新排洋烟阵捉拿樱徐花》等。
“武强木板年画”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挥到淋漓尽致,制版技法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并以红、绿、黄、紫、粉等套色彩印。博物馆还专设手工作坊,参观者可亲身体验“雕版印刷”的乐趣。
说起武强年画的萌生,当地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武强在历史上曾属深州,《深州风土记》上记载:“武强地瘠人贫,物力稍绌,民往往画古今人物,刻板集印五色纸,入市鬻售,悦妇孺。其事至鄙浅,然颇行远……” 据考证,武强年画始于宋元时代。到清代康熙、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有文献描述:除县内有星罗棋布的年画作坊,在全国还设有180多处年画印刷点和批发庄,年印刷量达一亿开张,畅销国内18个省。到晚清、民国,武强年画一直誉满民间、兴旺发达。据统计,解放前平均四个人拥有一张武强年画。
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的武强年画已从老百姓的“生活必备品”演变为“艺术品”。为了继承发展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国家文化部及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了“武强年画社”,1985年建成全国首家年画专题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目前,馆藏年画古板及资料文物1万多件。每年九月九日定为武强年画艺术节,每两年庆祝一次。武强年画博物馆还走出国门,赴新加坡、比利时、西班牙、韩国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声名远播。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