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新年的脚步临近之际,已成功运行三年的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终于又迎来了第二个成果汇报期。共有10位研修人员业已完成各自既定研修计划,交上一份沉甸甸的答卷。12月28日,这10位研修人员在中国文联会议室,向中国美术家协会及外交部的领导、部分美术界知名专家学者,就各自研修经历和学习成果进行了郑重汇报,这标志着第二批(2010年度)研修工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出席成果汇报会的来宾有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协副秘书长陶勤,外交部行政司刘自力副司长、吴政处长,中央美术学院詹建俊教授、邵大箴教授、孙景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徐庆平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包林教授、李象群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镛教授、郑工教授、吴为山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同时出席的还有李节平、崔晓冬、白展望、张敢、邵亦杨、王云、高扬、王冠军、吴啸雷、邓柯共10位研修人员。
中国美协吴长江书记首先致词,他代表中国美协,向研修人员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研修工作表示祝贺,对出席成果汇报会的来宾们表示感谢。他提到,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始终是与“走出去”的姿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美术家们仍然要坚持频频地走出国门,亲身领略国际上的美术创作与研究的鲜活生态以及一切可供借鉴的心得、经验和方法。因为,只有像前辈那样,虚怀若谷地学习和吸纳世界上所有优秀的美术创造与研究的成果,中国的美术家才能深刻地体悟世界性美术格局的态势,感受到从国外古典大师到当代杰出艺术家的创造所留下来的心智与技艺的独特财富;只有对艺术原作以及相关文化语境深刻的考察和思索,才能有“出乎其外”的认知、觉悟与借鉴;只有在具有充分的文化包容和文化自信意识的基础上,将一份无愧于文化大国的责任和重托实实在在地落实为一件件可以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不朽杰作,才能塑造一种透散着民族内在气质的中国当代美术形象,提升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话语系统,最终让中国的美术创作与研究成果在当今世界真正具有一种“普适性”的影响。就此而言,“走出去”真正是一种需要长期为之努力的目标,中国的美术工作者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任重而道远!
接着,研修人员结合幻灯片,依次进行了成果汇报。作为广东画院的美术家,李节平十分关注西方经典艺术的源流问题,在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地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学习经历,使他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神话和宗教题材的创作贯穿了西方绘画的整个美术史,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的归宿,神话作为人类理想的向往,与人类一同成长。现当代艺术在不断的分解与重构中,艺术的精神性仍然是西方艺术家逃避不了的原则。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崔晓冬此次的研修地是英国,长期的绘画创作,使他养成了对外界的敏锐地观察力和深刻的感悟力。崔晓冬到访了英国众多著名画廊和美术馆,也参观考察了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和切尔西美术学院,他发现,西方的艺术教育强调观念而不太注重技术,这与中国的艺术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体系。但他同时也发现一个现象:即他看的这些参展作品在观念、主题、手法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他对西方艺术教育的创造性提出质疑。
白展望是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如今能够踏上欧洲的土地,内心既激动又复杂。“真实与虚无”是他在欧洲的真实感受,它不仅是针对传统与现代,更是当代艺术给我的一个深刻印象:赤裸、真实、孤独、虚无。历史没有因为出现无数的高峰而停止发展,艺术的变化进程越来越快,但越到今天,越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迷茫的“空虚感”。西方当代艺术是多元的,但已抛弃了“美”,美的表达已不是当代艺术的真正含义,他随即提出了是否出现“审美危机”的思考。
清华美院教师张敢从事的是西方美术史研究,此次前往美术发达国家英国进行研修活动。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艺术仍然可以用后现代主义来概括,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种种以“新”字开头的艺术流派或风格。9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中不存在一种占据绝对主流的风格或思潮,各种媒介之间的跨界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继续沿用传统媒介的分类方法无法涵盖西方当代艺术的整体面貌。中国有自身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真正有所贡献,而不是随波逐流。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邵亦杨此次前往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波士顿等地进行考察研修,课题是当代西方视觉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她的研修汇报中可以看出,当今艺术理论的最新趋势将不再有“历史”或“后历史”的概念。当代艺术依然崇尚前卫的实验精神,强调想象力和感知力,而不必局限于任何形式和媒介、以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条条框框。
同为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王云凭借其语言优势,此次在日本京都地区登门访问了几位日本画画家或其后人。从她的成果中可以看到,日本画作为日本传统绘画形式,正在当今透散出愈发强大的生命力。日本画还善于在有限的材料与各种束缚当中追求单纯,想方设法地激活画面。也许正是凭借这样单纯的追求,才使得日本画虽然历经社会变迁,却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传统和观念,而不致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并衰落,这对于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不无借鉴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高扬带回了德国最新的设计教育情报。他在3个月时间内几乎跑遍了德国全部重要的美术学院,遍览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思路和教育制度,为我们带回了一份德国设计教育工具书式的成果。从德国归来后,高扬学以致用,在中央美院建立了木材、金属、塑料、手工、原辅料库等专业工作室,使海外研修工程成果得到了有效转化。
来自北京画院的王冠军,是一位年轻的传统工笔人物画家,他此次前往希腊进行考察,在雅典卫城的埃瑞克修姆庙的女像柱雕塑上面寻找到了灵感。他认识到,相比经典的古希腊雕刻写实、立体的表现手法,中国传统人物画注重以线造型,以形写神,其线描代表作《八十七神仙卷》即以白描手法展现宏大场景,作品线条构成虽繁复却显空灵,极富韵律感;绘画平面性强,以意象的造型和具有形式美感的线条表现艺术的精准。也许这是中西方艺术不同的审美取向及殊途同归的精神内涵。
吴啸雷在中国美协双年展办公室已经工作了七年,此次他前往欧洲主要国家进行国际双年展研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从他的研修成果中可以看出,双年展是当下全球艺术界通行的展览形式,在国际艺术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对双年展的研究,有助于准确研判当下国际艺术格局及其发展趋势,成为“走出去”的重要借鉴和扩大交流的重要基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大有希望,应该看准机会加强区域联盟和资源整合。
此次研修人员中唯一一位雕塑家是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邓柯是一位年轻的美术教师,此次能够受国家资助赴外考察意义非凡。邓柯通过游历欧洲六国的,探访了经典的馆藏力作,并在现场写生进行造型分析,手稿不计其数,深刻体悟几位雕塑大师在创作时所经历的思想激荡和艺术激情的迸发,形成自己对大师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把握。使自己的创作水平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在研修人员完成成果汇报后,到场的领导专家点评了每位研修人员的成果,并同研修人员亲切座谈,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研修成果的意见和对研修工程的建议。专家们普遍认为,研修工程改变了以往对西方艺术的解读只停留在文本层面的状况,使这种解读更为确切并深化,从而比照国外情况建立参照系,促使国内的学者以更宽广的视野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和自省,从根本上有助于国内美术界对世界美术发展格局状况的总体把握,对提升国内美术研究和创作水平必要且及时。
从研修人员的汇报中看出,有的以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叙述着初遇心仪已久的伟大艺术作品时的那份激动与震撼,或许会是其一辈子铭志不忘的一种体验;有的尝试在城市的文脉中感受特异的气质与灵气,发掘一份潜隐在表层之下的文化语码,从而建立了一种包含自己独特体会的艺术坐标,为进一步的创新开启了新的视野;有的选择国外基金会运作机制作为调研对象,竭力要寻求可资借鉴的;有的试图比较中外美术的经典作品,借以认识内在的共同审美旨归;有的通过日记,将考察的感悟连缀起来,供以后细加思究;有的聚焦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及其理论,尝试从作品展示到理论形态展开深究其里的追问和概括;有的则对国外设计教育的经验予以审视和总结……这种图像、实物、理论思考与史论研究相结合,用最具临场感的方式增强中国美术理论界对世界美术研究的原创性,而这种原创性带给中国美术的意义将十分深远。从成果内容上看,成果内容有国外经典艺术的探访、考察和思索、西方现当代文艺理论、中西美术比较、国外美术教育巡礼、展会机制研究等,西方艺术已越来越偏向观念的表达,所使用的语言趋于多元。这些成果不失新鲜感而又有启迪性,这是令人欣慰的。
外交部行政司刘自力副司长代表外交部领导最后谈了一些感受,他代表外交部,对研修人员和全协会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他同时强调,新时期外交工作的特点是“大外交战略”,以往政治外交占主要地位,现在文化外交正在成为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研修人员前往各国进行学习研修,同时也担当着文化使者的使命。今后,外交部及其驻外使领馆将继续支持中国美协的外事工作和海外研修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大文化外交的工作力度,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