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民画创作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今从陕西户县到浙江秀洲、舟山,再到广东龙门,农民画的创作队伍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涌现出河南民权和上海金山等富有鲜明地域特色并逐渐形成产业化的农民画创作基地。由先前的自发创作到今天的定产定量,中国的农民画创作者正在摸索着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中国农民画既是中国群众文化的一个创造,又是中国美术中的一个民间样本。农民画从一个孩子成长为朝气蓬勃的青年,其中有成长的迷茫,有失落的痛楚,无不与中国社会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脉搏息息相关。
中国农民画的发展历程
“农民画”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后来改称为“现代民间绘画”。称其为农民画,因为她从一开始就发端于农村,与古老的乡风民俗和传统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有资料记载,我国农民画的产生是在上世纪50年代。1957年初夏,江苏邳县陈楼乡农民张友荣在墙上用锅灰水画出了一幅以批评饲养员克扣饲料粮为内容的壁画,被当作当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的新鲜事物而大力推广。一时间,邳县展开了空前的群众性农民绘画运动,至1958年8月的一年中,全县有1800个美术小组的1.5万人完成壁画10.5万幅,成为“大跃进”时期全国农村壁画运动的一面旗帜。随之而来其声势与之齐名的还有河北束鹿、安徽阜阳、陕西户县、四川绵阳、湖南浏阳等地。在这场全国壁画运动中,由农民直接画的作品大多反映大丰收成果,浮夸、虚荣与浪漫、热情共生。到了60年代,陕西户县的农民画家们根据形势的需要,投入到忆苦思甜的“三史”画创作中,涌现了一批反映革命与生活内容的写实造型风格作品,成为美术界的“样板戏”。但是,户县农民画的大部分作品在风格上向学院派写实风靠拢,形式美感的表现服从于政治内容的需要,使得绘画背上了技法上的沉重负担。
1974年,上海金山县组织当地一批土生土长的大嫂大娘,画出了许许多多不同于专业但独具民间味道的作品,在当时以它那极富生命意识的民俗情趣和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形式简朴的清新面目,为中国农民画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当时的农民画脱离了政治樊篱,将农民画向艺术的文化意义上扭转。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和金山农民画的推动,全国形成了一股势头强大的民间美术热,一下子冒出近百个画乡群体。1984年,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全国农民画展”;1988年,全国有51个在农民画创作上取得显著成就的县被当时的文化部社文局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目前全国已有民间绘画画乡110多个。
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农民画再次走进了低迷,许多原本由政府支持、文化馆组织辅导的农民画活动,因转换机制、走向市场而停顿。在全国农民画均处于困惑的时期,嘉兴市秀洲区政府于1996年建造了浙江省第一座农民画陈列馆,并于1999年10月与文化部、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举办“中国农民画艺术大展”。2001年,秀洲区获得了文化部授予的“每二至三年承办一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的承办权,其后连续举办了3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
(张觉民:《中国农民画要发展,但不能失去本色》)
农民画创作的代表性区域
中国农民画之乡——陕西西安户县
户县农民画《 春锄》 李凤兰作
户县,一个人口只有五十万的西安市郊县,现在人们习惯称她为画乡,不仅仅是因为户县地方风景美丽如画,更是因为户县这个地方几乎人人都爱画画,而且大部分画画的都是农民,他们不仅仅画,而且画出了名堂,农民画走出了西安,走出了陕西,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国际。
在户县,一提起农民画,人们就会想起李凤兰、刘志德、雒志俭、还有樊志华、刘知贵和王景龙等。在他们的带领下,户县涌现出了二千多名较专业的农民画作家,他们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拿着画笔,勾勒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他们画土地、画庄稼,画他们的猪狗牛羊,还有他们的农家小院,他们的生活!!
户县农民画孕育于传统的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诞生于50年代,从70年代开始,不断的提高、创新、升华、成熟, 逐步走出户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农民画乡之一,被视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典型。1988年,户县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四十余年来,户县农民画经久不衰,生机勃勃,成果丰硕,累计创作作品30000余件,其中150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刊物发表,428件在国内各美术展览中获奖,4500多件应邀在4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8700余件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户县农民画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国外的许多家庭和公共场所,甚至作为礼品馈赠给外国元首。
户县农民画的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题,简洁明快的风格勾画出了画乡户县美丽的田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充分体现了现代民间艺术的特点。户县的农民不是用双手在画画,而是用他们的心灵在画画,其构图、色彩、造型、图案、纹样可以清楚的看出户县农民画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更具有现代艺术气息,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户县农民画与优美的西部民歌一样,它抒发中国农民对新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它歌唱着自己日新月异的美丽家乡,它洋溢着三秦农民淳朴、善良、和豪迈的感情本色,闪耀着现实的美好与理想追求的绚丽色彩,她所取得的荣耀声誉和巨大成果凝聚了多少画乡人的汗水和心血。
龙门农民画——农民的艺术奇葩
龙门农民画以浓墨重彩渲染人们丰富多彩的劳动和生活,以节庆喜事、特色民俗、田间劳动为主要题材,深刻反映出当地“南蛮文化”的风采和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及理解。如《庆新春》、《五谷之神》、《相亲》等作品,乡土气息跃然纸上,生命之歌荡气迥肠,观之美不胜收,让人遐想翩翩。
龙门农民画从1972年开始创作活动。七十年代农民画作者满怀豪情绘画家乡发展变化的墙报画、生活画、劳动画;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喜悦心情的反映,以乡土风情、传统民间习俗为主题的作品《瑞狮贺岁》、《赛龙舟》等;再到九十年代以后,龙门农民画家基于对“南蛮文化”的思考,创作的《舞火狗》、《五谷之神》等作品,龙门农民画的独特风格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演变、创新、发展。
198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8年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农民画艺术)之乡”。
金山农民画村—中国特色村
报喜 王阿妮(上海·金山)
上海枫泾镇地处上海西南门户、金山区境内、与沪浙五区十镇交界,是中国南方各省进入上海的第一站。在枫泾镇入口和320国道旁的房屋墙面上,13幅艳丽生动的农民画迎面成为此间最醒目的Logo。近年来,作为金山农民画发源地的枫泾镇致力于向全国农民画集散中心转变发展,并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乡土生态文化保护区,打造“中国农民画村”。
中洪村是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该村一批农民把民间印染、刺绣、木雕、灶壁画等古老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中,以江南农村多姿多彩的生活习俗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为题材,用朴实的手法,创作出了一幅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农民画。1976年以后,金山地区的农民画家们珍视自身的审美价值,摆脱美术学院的创作模式,潜心创作,矢志不渝,共同培育出了这朵民间艺术奇葩——金山农民画。
1980年《上海金山农民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轰动京城。同年,金山农民画走出国门,先后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名扬世界,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民间艺术”。2000年,全国农民画联展在枫泾举行,盛况空前。2006年2月,金山农民画被列为“中国元素”之一。同年,中洪村因村级经济强大,民间艺术灿烂,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命名为“中国特色村”。
金山农民画村
平罗农民画——西部文化的特色品牌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的农民绘画作为民间美术,入选第一批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罗农民画”,顾名思义,是平罗县农民画的画,他们在劳动之余,用画笔来描绘生活和装饰家居,所以现代“平罗农民画”多由农家炕围画、锅台画、箱柜画等演变而来,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农民画讲究装饰性,注重色彩效果,追求强烈的视觉影像。
平罗县的农民画朴实、率真、生活气息浓郁。它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思巧妙,饱满充实而少有空隙,用色活泼大胆、鲜艳明快,充满情趣。农民们在生产之余,拿起画笔,用热情描绘熟悉的生活,用希望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尽情讴歌党的富民政策,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让一幅幅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勃勃生机。有人评价这些农民画:色彩艳丽、造型夸张、构图饱满,充满了生活的热情。发源于民间的农民画十分写实,同时具有夸张、离奇的想象力。写实的造型往往加以夸张的、强烈的色彩,令人感受到民间艺人满腔热情的释放,具有一种原始的生命之美。
射阳农民画——散发浓烈的泥土芬芳
射阳农民画
20世纪50年代,刚刚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射阳县农民怀着一种幸福和喜悦,在劳动之余,自发地利用板报和墙壁,创作漫画、招贴画和连环画,直接描绘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表达自己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作品新鲜、活泼,犹如带露鲜花,散发着浓烈的泥土芬芳,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具有自己艺术个性和艺术特点的射阳县农民画。
到20世纪70年代末,射阳县经常从事农民画创作的农民画家大约有200多人。近年,射阳县农民画先后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香港之窗杯’中国农民画大赛”、“2002年中国农民画联展”、“世界遗产在中国艺术作品展”等许多展览,展出的作品数以万计,其中有1250多幅作品先后被送到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展出。单是射阳县临海镇农民创作的农民画在国内外画展中展出的就有2000多幅,有160余幅作品在国内国际大赛上获奖,有近300幅作品被美国、日本、韩国、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收购和收藏。目前,临海镇有38位农民画家分别入选《世界名人录》、《国际书画家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世界书画家名人录》、《中国民间艺术家名人录》等辞书,《童年》、《农家乐》、《乐在其中》、《赶海姑娘》、《金色海滩》等20 多幅作品分别入选《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集》、《中国首届“寿星杯”全国书画大奖赛精品集》、《二十一世纪书画家作品精粹》、《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世界遗产在中国艺术作品获奖集》等10余部画集。
舞阳农民画——产业开发成气候
舞阳农民画以其“造型拙朴,构图丰满,色彩激越,浑厚率直”的风格在画坛上独树一帜,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几年来,舞阳县积极探索农民画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他们以县城新西路为依托,扶植建立了大象、沙澧、文萃、贾湖等集创作、展示、对外交流、学术研讨、学员培训为一体的5家农民(书)画院,全力打造创作基地。加大对农村绘画专业村的培育,把绘画基础较好的九街乡胡岗村定为重点培育村,目前已引导扶持6户建立了农民画家庭创作室。
该县依托农民画院和县文化馆积极开展农民画创作人员培训,并通过举办画展、强化培训、外出学习、业内交流等方法,使农民画创作新人佳作辈出。同时,注重建设经纪人队伍,目前已有两家专业从事收购、代销农民画的经纪公司入驻农民画创作基地。加大农民画销售网络建设,在上海金山区“中国农民画村”和北京潘家园文化市场设立了销售宣传窗口。
目前,舞阳已初步打造成了集农民画院、农民画经纪公司、销售作画材料专业门店为一体的农民画产业一条街,形成了农民画生产、加工、收购和集中外销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基地。(取自大河网-河南日报:《舞阳农民画:产业开发成气候》)
日照农民画——“浓墨重彩 ”发展乡土文化产业
日照农民画兴起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为中国"三大农民画乡"。1988年,日照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近半个世纪以来,日照农民画创作作品数千件,其中100多件在全国展览中获奖,80余件被国家收藏,另有300余件被文化部作为对外交流项目带到国外展出。为促进日照农民画的发展,2003年10月,经日照市文化局批准,成立了日照市农民画院。
为发展壮大日照农民画,2004年日照市成立了日照市农民书画美术研究会。2008年9月,姜孟华等人在涛雒镇农民画村——东林子头成立了日照农民画院,致力于日照农民画研究、创作及文化产业开发。
农民画的独特魅力
一、“土气”里的“前卫”
不少专业人士说,农民画看似土气,其实包含着很多“前卫的东西”。起码有3点能够让更多的人欣赏和关注农民画:一是童趣,农民画有着原始、纯朴的视角,是用“不取巧”的眼光来看世界;二是装饰性强,这是当代美术的一个潮流。农民画天然地与民间的剪纸、灶壁画、木雕等装饰艺术“接壤”,原汁原味地吸取装饰艺术的“草根养料”,农民画在当代性的开拓上有很大的空间;三是与城市人的“怀旧”情怀暗合,不少田野中出来的城市人可以在农民画的乡风乡情中找到根的感觉。
二、“美好心灵”的表现
在城市人看来,农民画代表着一种心灵的温馨和宁静,因此越来越多国人以农民画为时髦;而在外国人眼中,农民画则代表着中国最纯真的民间精神。
三、原生态的艺术美
据北京程田美术馆馆长曹伟先生介绍:“中国农民画的艺术之美在于直接表达最贴近自然的人群对自然美的一种理解、一种创造、一种艺术升华,是真正做到艺术与自然的结合。‘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阐述过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农民画的艺术美正是这种自然的直接表达,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美。”
听相声 王素平(天津·北辰)
农民画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难题
在政治生活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里,农民画创作大多不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而是服从于政治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农民画开拓了对社会与人生观照的审美视角,得到了个性意识和艺术自身价值的强化,从而走上了艺术本质的道路。然而,如今农民画又渐渐地由喧闹走向平静,由繁荣走向困惑,正面临着发展中的两大难题。
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真正以农民身份参加创作的人数锐减,热衷农民画创作的大部分是一些乡村城镇的美术教师或业余爱好者,而且大多是由当地文化馆美术干部教其如何创作,导致农民画失却了“发自内心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原生性特征。
二是产业化的困扰。艺术市场的出现让讲究实际的农民在农民画创作上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于是农民画也随之变成一种艺术消费品。此时的农民画创作依然不是来自农民自己的生活感受,而是来自购买方的主观意愿。(文化传播网:《农民画要发展不能失去本色失去价值取向和艺术定位》)
挑战
据了解,目前不少农民画乡中,农民画用于纪念品销售和政府礼品赠送的量是最大的。但是农民画的主要收藏是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私人系统地、大规模地收藏农民画。此外,农民画尽管已经成为不少农业县的重要文化产业,但大部分依然正在经受市场的检验,如今中国的农民画市场还刚刚起步,没有经纪人,没有行业规范,因此除非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否则很容易会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像陕西户县便曾出现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反面教材。目前中国农民画产业商业运作上与国外市场相去甚远。
此外,中国农民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生存环境的改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使“乡土中国”的传统渐渐消融。这种环境的变化对农民画的冲击是根本性的。其表现之一,便是农民画家们作画面对的不再是自己的邻居、村民、朋友,而是文化市场上的买家。创作不得不从自娱自乐型,转向商品订货型。这样素朴的和谐的美学理念就不得不让位。因此,一些年轻的农民画家呈现出某种骚动不安的情绪,朴实的农民画变味。这些都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农民画要怎样走下去,是在新世纪画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文化网:《现代民间绘画的前世今生》)
农家致富 孙佃珍(陕西·安塞)
农民画的未来发展路径
农民画必走产业之路
虽然中国美术界对“农民画”的内涵和外延尚缺乏清晰界定,但农民画注重对农村生产、生活场景的描绘,色彩艳丽、构图饱满的画面特点以及迥异与都市生活的乡村情调都使其区别于主流的中国美术创作。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带有淳朴民风的乡村画作,引起了众多都市收藏爱好者和不少海外藏家及艺术机构的兴趣,一些农民画甚至漂洋过海成为当地出口创汇的一个新路径。不少地方政府更是下大力气,为农民开办工作室,请专业美术教师指导创作,建设农民绘画专业展示场所等,努力将农民画打造成一张特色鲜明的当地文化名片。
这样看来,如今的农民画具备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属性,产业化是农民画不可回避或者说是一个早已注定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产业,农民画不仅需要一个完整的产销链条,更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营销体系。各地政府、各地美协以及专业的营销公司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值得我们斟酌。
产业化需建产销平台
以綦江农民画为例,在綦江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綦江业已形成浩浩荡荡的10万创作大军,不少农民画家取得了少则年收入2万至3万元,多则十几万元的可喜成果。农民画创作工作室、綦江农民版画院、小学、初中特别设置专业版画课等使我们看到了当地政府对版画人才储备的重视。而努力开发衍生产品,将版画印制于扇子、T恤衫、靠枕之上,并将农民画创作与当地旅游相结合无不体现出政府引导农民画产业多元发展的创新思路。可綦江农民画如何打开全国和海外市场,如何建立广泛的市场认可度,如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都值得当地政府进一步思考。
放眼全国,农民画产业化刚刚起步,问题自然不少。农民画创作队伍不难建立,难的是如何搭建一个产销平台,如何建立起“拳头产品”形成区域优质品牌。这远非政府一己之力所及,我们需要专业的经纪公司,需要优秀的营销包装队伍,需要专业的设计团队将农民画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这里面更牵扯到一个核心问题,让农民画产业化首先是要农民发家致富,而农民画的产销利润如何分配,在将农民画延伸为工业产业品后,农民的利益,如版权如何保证,不仅需要切实可行的政策依据,同时需要相关的法律保障。(上海证券报:《产业化:农民画发展全新路径》)
结语
中国的民间乡土艺术,源于农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中国农村;它赖以创造艺术审美价值的,是广大的中国农民。它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轨迹而生生不息,它支撑、丰富和活跃着广大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它如山花般灿烂,浸润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民族自强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广袤、美丽、有着淳朴民风的农村土地上绽放……
乡土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中变革、创新,在新的时期,必然会反映出新的时代内涵。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经济状况决定着特定的民间美术形态。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乡土艺术最大的特点之一,城市文明、井市文化对农村的影响相对小得多。这些偏居一隅的农民艺术家,以他们自己的审美眼光,以他们质朴的情感,来认知和感受着外部世界。他们的画作,往往保留着浓郁而鲜活的山野之风,带着泥土的芬芳;看似"简简单单"的创作,其实才真正具有"鲜明的个性",属于真正的艺术上乘之作。"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或许就是民间艺术持久的魅力之所在。
(注:本文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来自有关媒体及作者的相关资料。因行文无法一一标明,在此对相关媒体单位与个人一并致谢。)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