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
马未都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与研究。从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近一年多的时间里,马未都作客央视《百家讲坛》,分类讲授收藏知识,从当今百姓喜爱的传统文化入手,谈古论今,掀起了一轮“收藏热”。在此期间,由中华书局根据讲坛内容出版了《马未都说收藏》系列丛书,对传播收藏文化,普及大众的收藏知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很多人走进收藏的入门书。2009年,马未都又发表丛书《马未都说》,用自己半生的经历和观察力,提出了一些关于艺术的普及与创新观念(详见《美术报》2009年5月30日31版)。
方增先
作为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方增先在艺术上晚年“变法”,其作品愈发关注对人物内在精神性的把握与提炼,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家为适应时代需要,不断求变革、图创新、不懈探索的艺术实践历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方增先,2009年,在阔别杭州26年之后,78岁的他首次回故地办展。耄耋之年的方增先,将特意创作的两件宏幅巨制:长约18米、宽近2米的《祭天(二)》和长约10米、宽近2.5米的《晒佛节》,带到了杭州,展现了老艺术家一颗不老之心(详见《美术报》2009年10月31日46、47版)。近日,方增先还透过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存在的“描”、“抠”严重的创作现状,剖析中国画存在的深层问题,呼吁中国画家对事业要有敬畏心。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王伯敏
在新时期,有许多在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位置的民间艺术,却在离我们远去。剪纸艺术便如民间艺术中的很多门类一样,多依靠代代手手相传继承下去,而对剪纸艺术的研究,更多的时候需要研究者跋山涉水,去探寻散落在角落里的民间艺术珍品。2009年,著名美学史论家王伯敏不顾年迈,在已编撰出版《中国民间剪纸史》的基础上,配合史料,结合自身收藏交流而来的剪纸作品,汇集为一场用实物作实例来陈列、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剪纸艺术的展览,这个在浙江省图书馆举办的规模不大的展览对非物质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民间艺术具有其他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价值与作用,王伯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重视保护传统民间文化作出了示范(详见《美术报》2009年2月21日第4版)。
许江
作为国内一所著名美术学府的院长,许江以他“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教育思想引领着中国美术学院向“大底盘、高层次”的美术教育模式转型,2008年中国美术学院80周年校庆,他让来自海内外的校友与嘉宾见证了这所老牌名校的跨越式发展,目睹了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鲜活实践。作为艺术家,2009年4月,许江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名为“被拯救的葵园”的个人新作展,这批新作让观众近距离欣赏到他诗性画笔下的艺术流淌和最新探索。身为浙江省美协主席,许江还亲力亲为,组织带领浙江一批美术创作骨干,参与到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等一系列重要赛事活动中。三年前,他更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起省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09年,三年打磨出来的展览作为新落成的浙江美术馆开馆展之一,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许江,怀揣使命感,以执着、热忱,对艺术家、教育家与组织者多重身份的结合做出了完美诠释(详见2009年4月11日第1版)。
张海
2009年,张海在杭州、上海、南京三地举办题为“创造力的实现”书法巡展,时间从4月30日至6月4日,长达月余(详见《美术报》2009年5月2日1、2、3版),盛况空前。本次巡展使书法艺术成为公众的热门话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书法艺术的地位和公众认知度,促进了南北书风的交融,对于推动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在北京举办的张海书法研讨会上,来自全国书法界的专家学者对这次巡展以及张海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和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此外,10月,张海还向全国第八届书学研讨会捐助20万元。
张国琳、王仁华、桑建国、吴同彦、罗耀东、谢宗君
国画《生死印》再现了1978年安徽小岗村农民敢为天下先,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创举,集中反映了新时代农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安徽画家用艺术重笔描绘这一历史创举。该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现实主义手法艺术再现了农屋油灯下18位农村汉子在土地承包誓约上按下鲜红手印的场景,构图严谨,色调深稳,人物描写生动,具有史诗般的艺术震撼力。作品长5.8米,高3.8米,由6位安徽画家合作完成(详见《美术报》2009年6月13日1版)。
李延声
在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画家李延声递交了一份提案:设立国家艺术创作基金(详见《美术报》2009年3月7日2版)。在提案中,李延声写道:在总结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国家财政设立艺术创作基金,为经典作品的产生创造良好条件。他认为设立国家艺术创作基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族艺术创作工程。
李节平
2009年9月在湖北武汉开幕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展上,一对“小夫妻”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广东艺术家李节平创作的《小夫妻》,描绘了年轻夫妻二人工作刹那间略带陌生而又失措的表情,画面的背景是一堵没有砌完的墙,整体效果平淡、真实,却留给人很多回味,它的指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群体,更反映了当下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人群迁移这一社会现象。詹建俊评价该画的精神内涵代表了年轻人踏实劳动的形象(详见《美术报》2009年10月24日7版)。
吴冠中
在中国美术界,吴冠中不仅是一个多产的艺术家,同样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评论家。2009年1月16日至2月20日,“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这位美术界传奇人物、艺术市场执牛耳者,两次大规模向国家捐献自己作品,让人敬佩。对于自己那些在拍卖市场上频频被拍出高价的作品,吴冠中说:“作品不是遗产,是给国家、给人民看的(详见《美术报》2009年1月31日3版、2月28日1版、3月28日5版)。”
吴长江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吴长江作了题为《熔铸中国气派 塑造国家形象》的工作报告(详见《美术报》2008年12月20日1、2版)。报告中,吴长江特别提出实施的“中国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于2009年9月正式启动。该工程致力于培养和造就一批视野开阔、修养全面并具潜力的青年美术人才,为推动中国青年艺术家群体与国际交流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
吴为山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主任、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今年又多了一个头衔: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2009年,吴为山为全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提交了《聂耳》这件被称作有音乐流动之美的作品,在展览期间备受好评。同时,还主持操办了徐悲鸿奖·2009宜兴——中国城市雕塑大赛,这个大赛被誉为“代表了目前中国雕塑界的最高水准”。
余工
余工,本名余静赣。他是年产值有数十亿元的一家企业的创建人;是曾使2000多名寒门子弟学会装饰技艺的丰良国际艺术学院创建人,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经报道的“江西省十大创业先锋”和“感动九江十大人物”。
在设计界,余工被许多年轻人追捧为精神偶像。他站在思考的前端,从2006年夏天发起全国第一次建筑草图高峰论坛,继而创立庐山艺术特训营,再到起动“全国百所高校巡回讲学”,他一直希望用实际行动来唤醒设计界对手绘草图艺术的重视。2009年他推动的手绘巡回讲学历时80天,他提出的“疯狂刻苦两千小时,疯狂手绘两千幅画,疯狂设计两千个方案,荒岛、远足。”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了新一轮的手绘热潮,为那些想学手绘、想激发设计灵感的学子点亮前程!(详见《美术报》2009年8月22日2版)。
杨晓阳
以“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理念为人们所熟知的西安美术学院原院长杨晓阳,在2009年4月调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后认为:画院之“大”,是区别于美院的“大”。杨晓阳大胆提出国办画院的五大职能:创作、研究、教学、收藏、普及。在对画院职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画院的实际,杨晓阳提出了未来中国国家画院的“五个一”工程:即聘一批画家;建一批画室;建设一个中国美术发展工程;建设一个中国美术海外推广工程;留下一批精品。为更好地将国家画院的这五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国家画院还将成立7个二级研究院。
杨参军
从1989年画《历史的残页——戊戌六君祭》开始,杨参军积20年之功,数易其稿,三画以“戊戌六君”为题的作品,(1989年这件作品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2009年,杨参军以更完美的、更具表现力的形式语言创作的《戊戌六君祭之二》、《戊戌六君祭之三》,分别入选全国历史重大题材主题创作、第十一国美术作品展(获奖提名)。20年的岁月沧桑,没有改变杨参军对历史题材创作的热情,也没有改变他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并因此记录下了一个艺术家以史为鉴,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回归艺术本体的心路历程。
赵培智
纵观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展,从题材上看,有许多反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当代重大事件的作品,一件件令人过目不忘。特别是《来自高原的祈福——“519”国家记忆》,创作者赵培智以敏锐的观察力,细腻地表现了2008年5月19日举国上下为汶川大地震死难者祈福中的一个片段,以小见大,意味隽永(详见《美术报》2009年10月10日2、3版)。
骆芃芃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篆刻院、西泠印社联合提请申报的篆刻成功入选,骆芃芃作为该项目申报负责人,主持并组织项目组工作人员对申报工作展开了夜以继日的细致工作,并多次召开研讨会等众多工作,从而最终确保了申遗工作的顺利举行。10月,她还应邀赴丹麦首都“中欧文化论坛”专门作中国篆刻讲座(详见《美术报》2009年10月17日47版)。
曹春生、周秀清、李惠东
当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百余件美术作品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与观众见面时,位于美术馆正门中厅的一个巨大雕塑,令众多参观者驻足凝视。这件由曹春生、周秀清、李惠东共同创作的《鼓舞》,以灵动的舞姿、喜悦的深情,真切地传递出56个民族儿女迎接新中国华诞的喜悦。作品采用圆雕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各族人士齐力击鼓的场景,蕴含了一种团结向上的欢快气氛,喻示着当今和谐发展的盛世中国,令观者为之振奋(详见《美术报》2009年9月26日2版)。
曾梵志
2009年度全球当代艺术家作品拍卖价格500强名单,曾梵志以拍卖销售总额1107万欧元位列世界第六、中国第一(详见《美术报》2009年7月11日30版)。2009年,曾梵志分别在美国和我国的苏州博物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举办个展,向人们展示他锐意进取的绘画面貌。绘画以外,曾梵志在母校湖北美术学院设立的“昙华林之路奖学金”,用于奖励对艺术事业有执着追求并富有创造精神的学子,正在一年一度地进行中。
靳尚谊
“捐赠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捐赠展上,靳尚谊如是对记者说(详见《美术报》2009年5月23日1版)。靳尚谊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油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几十年来,他在孜孜不倦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建构油画的中国学派,对国家公共文化事业,特别是美术馆的建设十分关注。他也愿意从自己做起,把最好的作品有目的地捐给国家美术馆和一些地方美术馆。靳尚谊的捐赠行为,在艺术被过分市场化的大环境下,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弥足珍贵。
潘公凯
2008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迎来建校90周年校庆期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提出:中央美术学院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为基于历史使命感之上的、对于中国美术发展的深切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宏观观照(详见《美术报》2008年11月8日3版)。2009年8月20日,备受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方案揭开“神秘面纱”,由潘公凯担任方案总设计师的中央美院设计团队在竞标中胜出,而在美国商业周刊2009年评出的世界30所最好设计学院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一所设计院校位列其中。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