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一期)初选作品观摩展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举行,58幅作品中,既有辛亥革命、南京保卫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宏伟叙事,也有南京长江大桥等和平时期建设成果的辉煌展现;既有孙中山、周恩来、徐悲鸿等重要人物的时代剪影,也有下水道四班等当代劳动模范。
在钟灵毓秀的江南,如此气魄雄浑、直面现实的主题创作尚不多见。这次作品观摩展,也让专家和观众看到了重大主题领域江苏艺术创作斑斓的面孔。
“命题作文”的多元表达
说到主题创作,会让人联想起命题作文,属于戴着镣铐跳舞。对此,著名画家周矩敏认为,“命题创作,创作思维被限定空间范围,确实增加了创作难度和创作成本。但画家能接受挑战,除外因动力外,某种程度上一定是被题材本身所吸引,触动了作者渴望表现的创作冲动。”周矩敏说,促使他创作《奉安大典》的原因:从个人而言是借此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的综合创作能力,从艺术角度则是对传统吴门绘画题材作拓宽性尝试。他说平时惯以民国人物入画数十载,对这段历史尤感亲切,借奉安大典之名,上溯下探可以引发出许多事件本身以外的史鉴。
如果说画家的内在冲动是创作好作品的保证,那么组织者引入竞争机制则是确保命题作文高质量的制度保障。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著名画家高云说,江苏是公认的美术大省,江苏画家有才气,才子画往往画风飘逸,主题创作不是强项,所以江苏在主题创作领域起步晚,但为了能让这次主题创作出精品,这次精品工程首先请理论家出题目,然后组织画家去全国各地写生、采风,最后通过观摩展发现人才。
为保证画作质量,这次活动一个主题由两个画家竞争性创作,最终经过4轮专家评审,择其一幅。在美术创作中引入竞争机制,以画说话,确保了作品质量。高云说,如何确定入选画作,要经过4轮遴选,其中不仅要经过由专家组成的艺术委员会的筛选,更要参考社会意见,在展览期间,每位参观的普通市民可以对每幅画作投下神圣一票。
不断突破,江苏美术的进取品格
这批重大主题作品一个显著的特色是,艺术家们在进行命题创作时,无论是艺术语言还是表现题材,相比于以往都有了重大突破。一位资深媒体记者对这批作品的评价是:“以前江苏人画的东西都偏纤弱,以温婉风格著称,可这次都是金戈铁马,气势恢弘,苍茫厚重,尤其是国画的线条也能表现宏大的场面,同时又细腻生动。”
南艺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画家陈世宁之前的作品具浸润着江南人文的空灵与秀润,在完成《共和曙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他深切地感受到,这样的创作对于他个人确实是一次突破。“艺术再现既是历史的,又不完全唯历史,所以我创作时,既尊重历史,了解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揣摩他就任时的复杂心态,又根据画的需要,不拘泥于具体场景的展现,有时根据我的理解对某些内容用隐喻进行展现,比如背景黄灿灿的灯光是对共和曙光的隐喻。”陈世宁说。
美术精品工程的创作中,画家对传统绘画理念也在进行突破。创作《奉安大典》时,周矩敏将老照片转换成图像时,一反移植照片的惯常表达方式,将历史人物重新赋予艺术生命。他认为:“当今人们审美的需求随着阅读经历增加,视野拓宽,已不再满足现存的视觉经验,新图式、新观念,逐渐趋向主流审美需求,图式塑造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
著名画家陈坚认为,不把眼光定格在画作的完成时,而要让作品不断完善,是美术精品工程别具特色的创新之处。美术精品工程在正式竣工前举行观摩展,每幅画的旁边都有一个意见簿,为的是让更多专业人士与市民对画作进行评判,提出修改意见,让大家一起关注作品的创作过程。
责任感,让精品文化有担当
此次美术精品工程的创作呈现了江苏历史上与当代的重大事件,著名美术评论家左庄伟认为,反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今天的人们从历史中学到东西,这就体现出艺术的责任感。
陈世宁认为艺术家不是孤立的。“我们创作的作品,要对社会、对这个时代的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比普通人更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因为你要靠作品去影响别人。”
创作了《陈家港之战》、《徐州下水道四班英模事迹》的陆庆龙认为,“艺术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颂扬什么、批判什么,都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提及平时热衷创作的农民工题材,陆庆龙说:“我喜爱真实地去表现我熟悉的、不一定被社会关注到的群体,让人们认识他们,喜欢他们。”
对于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陈世宁无限感慨地说:“20世纪的南京是近代史上重要历史地标,但江苏反映重大历史地标和重要历史时刻的美术作品很少。如果这些题材我们今天不去画,后面的人就更难去画了,所以说我们这代人肩上有很重要的历史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有‘抢救’的责任。”
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认为,这次美术精品工程的创作,为画家们提供一个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同时又明显提升了江苏主题创作的水平。“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要让江苏美术的脚跟站得稳、站得有特色、站得不可代替,在继承江苏以往深厚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同时,周京新认为,艺术发展要尊重艺术家的个性,“每位艺术家的特色和优势不一样,整合起来才能形成江苏的特色和优势。”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