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天津出了四位书法大家,人称“华孟严赵”。华是华世奎,孟是孟广慧,赵是赵元礼,那严便是严修。严修书法醇穆隽永,水平之高自不待言,而他用书法帮助受灾民众则尤其令人赞叹。
上世纪20年代,黄河闹了一次大水灾,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严修颇为心痛,发愿写对联助赈。当时给严修日常经管蟫香馆书籍的王嗣田,在家中负责办理这项工作。规定每副对联收润笔费三元,题单款或双款均可。一时求书人争先恐后,全是自备纸张,由王嗣田按索书者先后登记。严修的侄孙严六符回忆说:“当时我在南开中学读书,每天下午4点左右下学回家后,就侍候叔祖父写对联(写时我抻着),每天可写十几副……约摸写了一年工夫,共写出大约3000副,得款9000多元,悉数捐献,以赈济黄灾民众。”严修以慈悲为怀,关心受灾民众疾苦,以书法济困的善举,体现了他崇高的人格风范。
天津素有“艺术之乡”之称,清末民初聚集了一批造诣很深的书画家,他们的作品功力深厚,雅俗共赏,在艺术品市场绝对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义”和“利”面前,许多书画家选择了“义”,只要是赈济救灾,一概无偿奉献。
英敛之是《大公报》的创办人。他大力创作各种艺术作品,发表白话演讲,开北方风气之先,其实他也是一位书法家,其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陆辛农《天津书画家小记》称他“书法于山谷(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功力最深”,“与顾叔度(清末天津著名书法家)最善”。当时只要是遇到灾荒,英敛之一定是“连日作大字联,为书画慈善会赈灾用,入款全数充赈,分文不取,一如去年”,并且演说、写对联几乎无日无之。他早已经不把书法作为个人爱好,更不把它作为孤芳自赏的精神寄托,而是视其为自己向社会表达爱心、救助孤弱的工具。
为了救灾济困,英敛之经常组织书画义卖活动。还在清末的1907年初,江北水灾严重,英敛之雷厉风行,马上和朋友商量“以书画出售,助江北赈捐。”此后数日,他挥毫泼墨,创作大量书画作品,以筹集赈灾善款。“连日为慈善会奔忙,写联甚多,现已售至50元。”“午后慈善会款始结清,即偕倪竹生至户部银行,妇人会汇395元,书画汇1217元。”据日记透露,仅其一人为赈灾所书写的对联就售出600余元。
民国时期,天津还建有书画慈善会,经常筹办各种赈济活动。1925年是“天灾人祸”的一年,“天灾”是闹水,“人祸”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溃兵对天津老百姓的洗劫。为了赈济,天津书画家纷纷献出自己的精品力作表达爱心,书画慈善会数次举办展览,以所卖书画助赈。《益世报》10月29日报道:“天津书画慈善会会长吕镜宇、副会长赵幼梅,现因天气渐寒,又兼时局不靖,贫民生活艰难,特向各大书画家征求书画颇多,在学界俱乐部开展览会售卖书画,得资备办冬赈。”11月7日报道:“天津书画慈善会自开会以来售品甚多,现已时近冬令,赈济之举势不容缓。闻已议决续行展期,并对于一切书画价目大加核减,又增添名家书画多种,仍在南马路曹家胡同原址展览,以备慈善家之选购,想各界仁人君子当必所赞同也。”
在这次冬赈义卖中,不仅书画名家踊跃捐助,政界人物也送出自己的作品,一起陈列出售。前大总统黎元洪送大寿字多件,徐世昌送对联20副,麦信坚总长送对联10副……
值得一提的是大总统徐世昌。人称“文治总统”的徐世昌,诗书画无一不精,他本是天津籍人,下野后一直寓居津门。此人信奉道教,尤其崇拜吕洞宾,楼上设吕祖像。每日叩头100个。1923年8月,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中国国民群起救济施惠,徐慷慨解囊,捐资1万元。他的书画品位高、书卷气浓,深受世人青睐,但他写字画画纯属自娱,向不以金钱为计,多将所作楹联、条幅、横卷分赠他人,对于救灾济贫更是毫不吝惜,乐而不疲。1934年,徐八十寿辰,在天津英租界寓所举行寿庆,他早在一年前就亲笔书写了几百副对联,赠与各位来宾。现今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亮相的徐的作品,大都是他当年无偿捐赠或参加赈灾义卖而被保留下来的。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