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但悔之已迟。
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到手了,李世民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萧翼智取《兰亭集序》有功,李世民朱笔钦点,提升他为员外郎,加五品,并赏赐给他银瓶、金缕瓶、玛瑙碗各一只和珍珠等。又赐给他宫内御马两匹,并配有用珠宝装饰的鞍辔,宅院与庄园各一座。
对将《兰亭集序》秘藏起来不奉献给他这位当朝天子的辨才大师,李世民开始时还生气,冷静后又考虑到辨才年事已高,不忍处罚之,于是就放过了辨才。数月后,仁厚的李世民又赐给辨才大师锦帛等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下敕书让越州都督府衙代为支付。
惊魂未定的辨才大师得到这些赏赐后,不敢将它们归为己有。他设法将这此赐物兑换成钱,用这些钱造了一座三层宝塔。这座宝塔造得特别精致华丽,直到现在还存于世。辨才因受惊吓与刺激积忧成疾,一年后便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奉在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
那么,唐太宗死后,王羲之的《兰亭序集》真迹又到了哪里呢?
史书记载,《兰亭序集》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把昭陵盗了。史籍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难以幸免。盗墓者进入昭陵的地宫后,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谁也不知道这些宝物去向看何方。
但在温韬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集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一些史学家认为,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更隐密之处。
史学界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兰亭序》并没有随李世民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唐太宗死时,并没有提出要将《兰亭序》随葬,而是将《兰亭集序》交给了同样喜爱传世艺术品的儿子李治。
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葬于乾陵。李治临终前,在病榻上遗诏,把生前喜欢的字画随葬。因此,在《兰亭序》失传之后,就有人怀疑《兰亭序》并非随葬昭陵,而是被藏在乾陵。 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据说被温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风雨大作,无功而还。在唐之后,再没有人见过《兰亭序》的真迹,这也使更多人相信《兰亭序》随葬乾陵的说法。
《兰亭序》真迹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团。看来只有到以后昭陵、乾陵正式发掘之时,才能真相大白。历史留下的问题,只有时间最终能回答。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总会有水落石出的那天的。(刘继兴)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