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张敢老师您好,今年我们从艺术北京分出经典艺术这个专场,是不是说明经典艺术在金融危机中更加抗跌?
【张敢】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是已经得到美术史承认的艺术家作品,其价值已经有稳定的判断,偶有涨幅也不会太大。比如达芬奇的画,今天的价格涨跌幅都不会很大。金融危机中跌得最狠的是当代艺术,不过,当代艺术作品从收藏角度来讲并没有问题,如果我喜欢这个作品,又能负担得起,买了以后它的涨跌对我来说没有意义。
【和讯网】在资本市场中,很多投资产品存在护盘、操纵市场的状况,您认为艺术品市场会有这样的现象吗?
【张敢】我认为会有,资本的力量始终有介入艺术市场,特别是实力非常雄厚的画廊,比如英国一个叫萨齐的广告巨头非常有钱,捧红了一批年轻的英国艺术家,他大量收购他们的作品,把他们的价格抬得很高再抛售,把这些人推到世人面前。
【和讯网】这发生在什么时候?
【张敢】20世纪80年代,他的作用可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国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另外,批评家也对市场起到了作用,有的批评家并不是站在客观的角度理性分析这些东西,他甚至可以拿着艺术家的钱来写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可能影响市场,而市场的不规范让这类问题不时发生。
【和讯网】和黑嘴股评家有类似的地方。
【张敢】有一定类似的地方,收藏家应该保持独立、理性的精神。
【和讯网】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您认为艺术品的成功与什么有关系?
【张敢】艺术品的成功要看自身的价值,最早创作艺术品使用的材料都可以成为价值高低的一个决定因素,艺术家的才艺、技艺则成为评价这个艺术家作品的重要标准。20世纪以后,一些装饰或者艺术行为你看不到技艺了,这时候的评价就会丧失标准,为什么经典艺术会更抗跌一些,或者价值比较稳定?因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技艺、水平在里面。它的色彩是否和谐、构图完美与否、整个画面的表现、情绪的处理等许许多多因素,都决定了这个作品就是被大家公认的好作品,它是有标准的。
【和讯网】谈到标准,从近代到现代再到当代,您觉得人们对美的概念有没有发生过变化?
【张敢】变化非常大,一部艺术史就是一个变动的艺术史,早期的艺术品不被当成艺术品,比如原始洞窟的绘画,现在美术史评论家说这其实是原始巫术的痕迹,它们在洞穴的最深处,没有光,肯定不是为了欣赏。但今天可以被当做艺术欣赏的对象,因为它们也包含历史的记忆等等。中世纪的作品也不是艺术,圣母、耶稣、基督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宗教崇拜。真正的艺术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尺度的和谐、匀称的概念成为艺术品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在19世纪中叶的时候又被打破,那时候人们不再以美作为艺术衡量标准,比如毕加索的作品,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很美,但显示出艺术家的创作力和想象力,这也有价值,评判美的标准每个时代都在不断变化。
布葛罗,19世纪一个法国学院派画家,生前他一张画可以卖很高的价格,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荣誉,死后却被人家批评,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欣赏毕加索的东西,布葛罗的作品变成落后、落伍的了,变成旧时代的艺术品,价值掉了下来。20世纪中叶的时候,人们重新评价这些艺术家,他们的价值又回升了,所以,评判标准也在动,这是艺术品市场混乱的地方,标准不确定。
【和讯网】这个标准最近一次发生明显变化是在什么时候?
【张敢】20世纪60年代,一些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出现。后现代主义艺术之前,人们追求的是艺术本身的完美,艺术风格的变化,色彩、线条和谐等等,后现代主义的时候,艺术家甚至把大众生活中的用品直接拿到作品里来,对艺术的态度不再是严肃的,他们看待艺术作品,带有游戏的、嘲讽的态度在里面。这时候标准就发生了变化。
【和讯网】北京渐渐成为艺术展会的云集之地,你如何看待本土化、亚洲化以及国际化的问题的问题?
【张敢】其实国际化问题不可避免,我们今天已经非常国际化,包括我们的思维方式已经非常国际化,但艺术创作是一个精神产品,包含本民族的东西,西方更看重这一些。昨天我跟一个澳大利亚的建筑师聊天,他说作为西方人看中国的东西是喜欢带有中国元素的东西,认为这跟他们是不同的,如果中国的艺术家画西方的作品,他们觉得没有差距,西方艺术家可以做得更好。他希望更多看到中国传统元素在里面,更看重这些。
【和讯网】您怎么看待艺术和商业的关系?今天的艺术展会往往是奢侈品牌赞助的,这会不会影响艺术的自由精神?
【张敢】这个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和商业从来都是连在一起的。举一个过去的例子,貌似特纯粹的时期,比如文艺复兴时期,所有艺术家的创作都是有委托人的,得委托人出钱才能创作这样的作品,实际上艺术家的表达和自己的感觉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梵高这样的人可以卖不出画,但仍然可以大量创作。文艺复兴时期卖不出画,不可能大量创作,因为材料很贵,画不起画,艺术家很难想象自由发挥。那个时候蓝色颜料和黄金同价,并且如果画壁画,没有人委托墙壁给你,不可能有人去画的,那时候艺术和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过程中,雇主,也就是掌握金钱的人肯定对艺术有影响。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保留下来的合同就规定了你要画几匹马,连马的颜色合同上都写得很清楚,这个艺术家的创造力往往是在种种限制之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这样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出天才。没有绝对的自由创作。20世纪以后完全是个性的表达,自由的创作,这个过程中商业也会对它施加影响,比如萨齐的作用,也会影响一批人往他喜好的路上走,这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断裂。
曾经有一个批评家说,艺术家和金钱、时代联系在一起,永远不可能脱离这个时代之外的。
【和讯网】当代也是。
【张敢】对,当代艺术是显示资本力量的,尤其在中国资本力量显示得更加强势
【和讯网】刚才谈到商业与艺术,能不能谈谈学术的艺术的关系。您也是一个老师。
【张敢】今天学术的影响在变弱,什么原因呢?主要还是面对时代,生存还是首要的问题,比如艺术家在今天要生存,要过更好的生活,这没有办法克服,但艺术家创作的时候还是要兼顾到自己的想法。有的艺术家是这样,一部分面向市场,比如按照当地政府的需求做城市雕塑,那是为了挣钱的,做活的;还有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学院派艺术家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工作稳定,不像在外面的自由职业艺术家,这个作品卖不出去马上影响到生计。这些人可以进行纯学术的探讨。今天学术还在起作用,在某个特定时期,商业的声音可以小一些,大家还是愿意能得到学术的认可。
【和讯网】您平时接触的学艺术学子也挺多的,您观察,近十年、五年艺术学生的学风和艺术品质有没有什么变化?有什么特点?
【张敢】不同的学校体现不一样,比如在中央美院学艺术的氛围更浓厚一些,有一些很疯狂的人真的热爱艺术,可以为了艺术做一些很疯狂的举动,非常可爱,非常单纯,完全是对艺术的热爱。但在这个环境里不能否认的是,其实现在很多画廊已经把触角伸到艺术领域里,就像挑选原始股一样,把学生包装起来,一旦将来出名,就可获利不菲。现在有些学生在创作中急功近利,会要求老师教我一种风格,能迅速被画廊接受的。我们开过几大艺术学院教研方面的研讨会,当时很多老师说学生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哪种作品好卖我就做哪个。清华美院原来是中央工艺美院,并到清华以后,受清华工科的氛围影响大一些,但也比较强调实际。这些学生其实面临的问题跟中央美院是一样的,有很疯狂热爱艺术的,也有希望自己挣到钱的,他们毕业以后,创作对他们来讲是很奢侈的事情,他们也办考前班来挣钱。
【和讯网】中国投资艺术品的人群有什么特点?和国际上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张敢】我觉得中国的收藏群体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不是特别成熟,中间有一小部分人是非常好的,是真的出于对艺术的热爱,真的喜爱这个东西才去买,很多人很盲目,把这个作为投资甚至投机的手段,我觉得这是不好的,其实这样也会对他造成伤害,真正需要的是理性投资,是真正喜爱艺术。中国需要政策扶持这些人,你买了艺术品捐赠给国家之后,你是大老板,税务上会给优惠。西方有一个传统,买了艺术品之后不是作为私人的财产,而是捐赠给国家,使这些艺术品成为国民共有的一种财产。很多大型博物馆都是以私人的收藏为基础,大英博物馆,剑桥的菲茨威廉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都是以私人收藏为基础的,现在都成为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中国这样的氛围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有的成立光复博物馆,展示自己收藏的家具。有很多人把它作为私人的财富看待,这种艺术不强。
【和讯网】如果我们把成熟市场算作10分,中国现在停留在几分的阶段?
【张敢】我不敢乱讲,这个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可以更真切地感觉到,从我对艺术的看法,我们还停留在两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