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全国美展 上海 方增先 直言批评 喜忧参半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中国画展眼下正在上海举办,展出的516件作品从全国各地和海外选送的1019件画作中遴选而出,其中有提名奖作品90件。它们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近5年中国画领域的创作成绩、总体水准和发展态势。
面对“又一茬收成”,参加画作评审的上海美术馆馆长、著名国画家方增先喜忧参半。对中国画现状和走向一向十分关注的他说,这届中国画展展出的作品内容、题材较好、较广,也涌现出不少新人,显露了各自的才华与艺术个性。人物、山水、花鸟,水墨、工笔、写意,都不乏佳作。
接着,方增先话锋一转,直言批评出现在不少年轻人作品中的刻意的“描”和“抠”:“从好的方面讲,这些作品风格化很强,但有相当一部分我看不懂。尤其人物画,好像走上了另一个路子。长此以往,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将十分消极。”
描,传统技法荡然无存
方增先长期探索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颇有建树。在这次全国美展评审人物画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看到,运用毛笔、宣纸、水墨、写意等传统元素的画作很少,我看中的更没有几幅。大部分人物画,轮廓是准的,线画得比较细;但不用宣纸,而用处理过的纸,在上面反复磨、不断改,明显是慢慢描出来的。中国画传统的线、点、皴、擦、染等技法荡然无存。作品乍一看蛮细致、蛮像(有些人物原型)的,可明显是照着照片描的。参考照片不是不可以,可是你要画出来而不是描出来。”
“美术教育没有教你去描嘛。徐悲鸿解释素描,是画,不是描。”方增先说,吴昌硕画的瓢和南瓜,为什么好,就是“写”,用笔法,有书法味,传统的精华都在里面。把作画过程叫作“写”,十分恰当地表述了近代水墨画与书法的直接渊源关系。中国绘画与书法都强调用“线”。文人画比画工画的内涵要多,自有其道理。
方增先直言如今年轻人的绘画基本功不够,素描和速写水平比较弱。他主张,学人物画要搞懂人体结构,这是最科学的方法;年轻人学画最好学写实,当然搞前卫艺术那就不要写实的功夫。他说,全国美展是以展示写实作品为主的,略微夸张点可以,但不能搞“描画”——“既然五年一次,大家都这么重视,这个问题要解决。不管是毕加索或者表现主义、野兽主义的画,都没有描的。对着照片描,中外绘画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画,每一笔都要有分量
在我们有些人把绘画传统轻弃掉的时候,中国画的精髓却逐渐被国外的美术学者和画家认识、青睐。方增先提到一位原先在中央美院学习的瑞典女学生,她的中国文人画很有韵味;后来她发现领悟中国画的线条和质感,在杭州的环境中更适合,就专门到西子湖边的中国美院又学了几年。方增先不无感慨:“我们的年轻人,要能有这么的认识和执著该多好。”
美术吸取外来元素是完全应该的,但不能良莠不分。方增先斥责有些所谓创作:“颜色随便涂上去,人在画布上滚一滚,甚至叫动物到上面跳一跳……这都是西方的糟粕,我们要有批判的眼光。过去封闭,后来国门打开了,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信息多了,不知道怎么学。西方绘画究竟是怎么发展过来的,要研究,不能东张西望,要有辨别能力,不是样样都有用的。”
方增先主张,中国画的创作、发展要跟中国的环境、现实、文化、历史相结合。他指出:贴近时代、关注民生、尊崇自然,以高水准而且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是中国画家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
方增先告诫年轻一代:“天上不会掉馅饼。搞艺术要全心全意,要沉得住,它好比是马拉松赛跑。画的每一笔都要有分量,有来历,不然会像豆腐渣建筑,基础不牢是要坍塌的。”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