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然曲折的小径,烟雨朦胧的山峦,3月23日,来自江南的两位老画家为深圳观众带来洋溢着江南灵气的山水。由关山月美术馆和浙江衢州美协联合主办的《以形写形、有无之境许铁铮、朱传富山水画展》昨日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来自浙江衢州的两位画家许铁铮、朱传富的60余幅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墨韵生动,画面盈润,流露着江南艺术家的才情和气质。
画出传统笔墨的素朴
与许多艺术名家相比,许铁铮、朱传富的名字并不响亮。但在书画作品求新求变、艺术创新各出奇招的今天,许铁铮、朱传富的画作却显得尤为严正朴素,而正是这种朴素,使得观看他们的画展,让人一下子从喧嚣的生活中安静下来,好像回到了江南的灵山秀水之间。两位老画家一位年过八旬,一位年过七旬,长期生活在衢州的他们,与名利世界相隔遥远,潜心于山水画创作,正如画展前言中所说,绘画对于他们来说,是爱好、是兴趣,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表达情感的方式,纯粹到忘乎一切名利,甚至连展览都是怯生生的。也许也正由于这种纯粹,所以才让许铁铮丰厚而内敛、朱传富拙朴而素雅的个性跃然纸上,无意之间,达到了众多艺术家所追求的本真的意境。
许铁铮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曾师从潘天寿、顾坤伯等书画名家,后长期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年轻时,他在顾坤伯、潘韵等老师指导下,学习传统山水画,从平和规矩、笔墨精到的“四王”入手,上推宋元诸大家,这些朴实规矩的画风对他的影响很大。他的作品,沉稳劲健,笔墨点画粗重、狠辣、洒脱,气脉张扬,豪气扣人心弦。而朱传富则一直把写意精神视为个人绘画创作的核心,他的作品得黄宾虹山水画之意趣,画面层次分明,笔墨纵横率性。
画出江南山水的灵秀
两位画家都生活在浙西,这里的山区是仙霞山余脉,山不高而多险,水不深而潺潺,古树参天、草木华滋。两位画家都是钟情山水之人,作品也就自然带上了这些山水的特色。许铁铮常常独自徒步登山,摆渡过河,在山水间跋涉一整天。眼前景致变幻,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令人忘却路途遥远,身疲力乏之苦。受到这样的山水影响,所以许铁铮的作品中,少有大江大水,开阔疏朗的平原,多是移步换景、曲折幽深的构图。朱传富的山水,画面往往层层叠加, 或湖山烟雨,或山峦风云,有时氤氲,有时清朗,有时杳漠,有时沉郁,一切似乎都在大气流衍中生成并显露出勃勃生机。
两位画家的作品使得观众在斗尺之内如亲临其境,这与他们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息息相关。尤其可贵的是,两位老画家都坚持从传统中发展中国画的笔墨,他们都特别强调传统的笔墨功底。许铁铮谈到少年时代跟随一些国画大师学画,“笔墨当随时代,但首先必须基础扎实,方增先、周沧米先生的画都是很有时代特点的,但他们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却很重视基础。如果不打好基础就一味创新,则是"空中翻跟头",是不行的。”黄宾虹早期的作品非常传统,后来的作品中吸收了水彩画的墨法,这种时代的影响是自然而然融入笔端的。
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画
两位画家反对把艺术强分东西,朱传富认为,艺术没有古今中外的界限,西方讲究色彩、光影,这些在东方艺术中其实都有,但需要欣赏者去发现,艺术说到底描绘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吸收生活,作品就不能生动,例如毕加索晚年对东方的线条艺术就非常推崇。
许铁铮更举出国画大师黄宾虹为例,黄宾虹晚年生活在杭州栖霞岭,那里满木青山、草木葱茏,他晚年的山水画变化就是从这里来。中西方绘画虽然方式不同,但追求的东西有共通的地方。中西方艺术并不互相排斥,但过去有些人要用西洋画改造中国画,这是不对的,而是应该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发展它。“就好像大豆可以改良,但如果你把它的基因都变了,就不叫大豆了。”老画家感叹:“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发展,吸收好的东西,这条路非常广阔,也非常难,但功到自然成,新的面貌、新的大师都不是凭空出来的,他们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书画新闻责任编辑:方健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