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瓷器上引入绘画艺术开始于唐代长沙窑。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的内容有人物、花草、动物、山水云气等多种题材,并在瓷上题写诗词、谚语、联句等,形成了“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到宋朝,在“兴文教,抑武事”的宽松文化政策下,进入统治机构的文人学-七受到尊重和优待。瓷器生产在此生活氛围中有浓厚的文化基础。有古瓷窑的地方也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 制瓷工耳濡日染,将书画传统融入瓷工艺。如北方地区最大的窑场磁州窑, 将字画技法运用在自己熟悉的题材上,运用到瓷器装饰上。就如文入学士们从书法到绘画自成“文人画”, 与传统“翰林国画院”画师风格相异:磁州窑不比御制官窑要为上层阶级服务,他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捕捉自然清新的灵感与题材,用黑彩在白釉底上自由挥洒书画,犹如在宣纸质地的瓷胎渗化墨色,成了纯粹黑白相间的中国书画艺术。莲花婴戏、马戏杂耍、花草雀鸟、小桥流水人家、层峦叠嶂飞瀑……装饰从图案到主题画,都是笔意豪放,运笔圆润,加以写意的描绘, 如中国画的“没骨;”画法, 又蕴涵民间质朴的生命力。当时的匠师们信笔挥洒, 笔随人意, 意随笔生。所绘物象仪态方千。就其表现形态而言, 很接近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韵味。宋代的苏轼、黄庭坚曾力主把诗书画作为一体,磁州窑正是这一倡议的先行者,它的书法艺术与诗文、绘画一起成为磁州窑装饰的重要特征。磁州窑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白地黑绘的装饰艺术被人们喜爱。
自从宋元时期兴起“文入画”之后,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的松、竹、梅“岁寒三友”艺术题材遂成为画家们所钟爱的绘画题材,同时也影响到了瓷画艺术。
元代“岁寒三友”瓷画,深受文人画家的影响,无不透露出模仿画家们的笔墨走势。 以瓷画与国画两相对照, 瓷画匕的松犹若元代大画家朱德润笔墨“杆枝妖矫盘屈,藤草牵缠松杆”。瓷画上的竹与高克恭画竹风格基本一致,竹节“上一笔两头放起, 中间落下,如月少弯”:竹叶用笔“劲利实按而虚起,一抹便过”。瓷画;卜的梅花朵又仿佛出自王冕之手,笔墨精炼蕴藉,梅花枝老花大, 圆点画萼,花须花英随意点簇,颇为洒脱。
明代绘画师法占人, 而又不拘泥于古人,其情趣在瓷器装饰上也充分体现。明代瓷器上装饰有刁;少是直接绘上整幅图画的。在传世的明朝早期的民窑青花器中,就有一批较大的青花人物罐, 常以三国故事、仙山楼阁和反映“高人逸士”、琴棋书画的内容为题材。受明前期仿宋院体花鸟画成就显著的影响,永乐、宣德的青花器上亦多有完整的花卉、花鸟画,笔意简练却画意精妙。象征文人高尚气节的松、竹、梅三友图仍是十分流行的。明晚期的文人、市民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新思想迅速萌生,陈旧的传统受到怀疑和冲击,人文主义抬头。文人们追求独立人格、憧憬人伦世俗生活情趣的作风影响到了文化艺术,体现在了瓷器装饰上。天启时的有些瓷器画面就以各种画谱为蓝图,青花及五彩的装饰题材更为丰富,连小猫和河虾、蟋蟀等也出现在瓷器画面之中。有的草草几笔的山水画上还加上了题涛。这些都反映了文入画对瓷器装饰的直接影响。
清代的书画风格更加多彩。从清代绘画的整体来说,延续了元、明以来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的趋势。从清咸丰年开始,景德镇民窑开始出现一些特殊的粉彩瓷器,经低温烧制而成,画面彩料甚薄,色调清淡柔和,艺术风格与纸绢上的浅绛山水画大致相近。这就是“浅绛彩”瓷。不过,浅绛彩瓷画的题材并不仅限于山水,还能表现人物、花鸟;禽兽等。浅绛彩瓷画家为显示自己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趣味,将诗、书、画相结合的文人画形式移植到瓷器上,直接以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写富有诗意的图画。瓷画气韵生动,刻画传神,用笔用墨设色精妙, 富有层次感受。并开创了瓷画上题写诗词、干支年月与作者署名的先河,有的还在落款处绘有印章, 映射出文人画的表现风格。
浅绛彩瓷画就是瓷器上的文人画,是文人画在瓷器上的完美表现。它打破了从前瓷绘工细,繁复的路子,从师法末院的工致转而师法元人的空灵、雅淡。是古代文入水墨山水画与花鸟写生画的再现与应用。尽管他们的演绎方式不同,但始终都保留了文人修养的书卷气和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水墨韵味及寄离心迹的作用。
(书画新闻责任编辑:方健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