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当代 山水画 名家 林之源 隐居 神秘人物
一位集“诗书画印”绝活于一身,在资江之源、林壑之间结庐归隐、养心悟道长达10年之久的隐士,为何在两年前突然出山?出山后不到两年时间他又一举成名,成为当代隐士文化代表人物、十大山水画名家。这位神秘人物究竟是谁?他的“出世”与“入世”对我们这个时代将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当代隐士浑身充满“奇”气
我们今天要解读的主人翁就是自诩为“山野村夫”的当代隐士林之源。
前不久,林之源被《中国民族》杂志选入“中国当代山水画十大名家”之列,这次由国家民委主办的当代十大山水画名家评选活动从今年3月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严格筛选,最终入围的分别是白雪石、张仃、郭公达,陈大章、官布、雷正民、姚治华、于志学、龙瑞、林之源共十人。
前几位山水画家多年前就在业内赫赫有名,入围十大山水名家似乎当之无愧,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夫为何也能忝列其中?
带着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应邀前来北京参加《中华书画家》杂志创刊座谈会的林之源。
林之源,现年53岁,字半溪,号石门山樵,冷香居士,浙江温州人。他虽出生在我国民营经济之都温州,是中国的犹太人,但他身上并不具有温州人普遍存在的浓郁商气,他在举手投足间透出的超然绝尘、清朗洒脱,并非俗人之态,大有饱读诗书之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他身着古朴唐装,颌下一绺墨髯、脚蹬百纳布鞋,仙风道骨,神态飘然,浑身充满着奇气、野气与狂气。
古人喜欢用“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来形容文人墨客的出众才华和人生阅历。遍览海内外名山大川的林之源正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当代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儒医世家,6岁临池,8岁学画,自幼师从永嘉学派柯逢春,受过传统文化良好的熏陶,少年时期书画就小有名气。可是,偏偏生不逢时,“文革”期间,他的父亲被打成“反革命”,他虽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浙江美院,却因政审不合格而被学校强制退学。
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没能进入浙江美院深造的林之源四处求学于江浙诸多书画名流,之后又游历了日本、美国、加拿大、巴西、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海外十几年游历生涯的锤炼,他博采众长,书画技艺突飞猛进。他的早期作品深受海外朋友喜爱,日本天皇还收藏了他的书画作品《十万峰峦》。
他本想在国外攻读哲学,继续提升艺术修养,加拿大温哥华大学一位教授却直言不讳地指出:山水画的哲学精华源于中国朴素的道家“天人合一、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这位高人的点化,让林之源恍然大悟。1995年,他匆匆收拾行囊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他那闲云野鹤般的脚步踏遍了国内名山大川,最后停留在了广西桂林的资江旁。他在那里购地10余亩,破土造园,兴建木屋,名为“冷香书屋”。从此,他遁隐山林,在“冷香书屋”潜心钻研诗书画印,苦读经子史集,吸日月山川之精气,听林涛涧水之韵律,过着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神仙般田园生活。他读书悟道,从中国的道家、佛家、儒家,以及诸家中吸取营养,将自身沉浸在山水之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隐者,终日赋诗作画——
“云山苍苍,烟水茫茫。暧暧村舍,可以徜徉……”
“贾勇登天脊,白云足底生,天风撼大壑,吹落数峰横……”
一曲曲山野生活的和谐交响乐,一幅幅云山烟水的美丽画卷,在他的笔下流淌,并向世人昭示着一种诗意的生活和一种艺术的源流。
“出世”与“入世”皆出于一种责任
林之源是个淡泊名利的居士,他产生隐居的决心,并非一时冲动之举,而是出于对我国传统朴素哲学思想的执著追求。
他为人处世,力求自然与本真。他还有一个称号“林癫子”,说起“林癫子”的故事更是让人匪夷所思。
他在资江隐居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位主席曾到冷香书屋与林之源评书论道,共研习书之心得,并给林之源赠送了一幅字。也许是有感于这位政要的诚信与礼贤下士的谦虚胸怀,没隔多久,林之源便到自治区政府拜访这位主席。由于长期在深山深居简出,疏于添置衣物,他临时从附近村民家里买了一块粗布,用剪子从中间剪出一个洞,头往洞里一钻,将布裹在身上,然后在腰间扎一根枯藤,披着长发,拄着拐杖,就下山了,直奔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大院。门卫见这样一位不修边幅、似是疯子的人站在政府大院门前直喊要见主席,十分惊诧,正要将他轰走。幸好被那位主席的秘书遇见了,那位秘书认识林之源,连忙将他引进大院,会见了那位主席。当日,那位主席隆重接待了他,还苦苦挽留他住下来,想与他继续谈经论道。林之源生性豪放,多年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生活,对官场上的那一套应酬不太适应,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南宁,返回大山深处宁静的冷香书屋。从此,“林癫子”的美名不胫而走。
所谓“不疯迷,不成魔”。林之源隐居山林之初,困了就躺在草丛中呼呼入睡。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终日以山为师,以水为友,体察了山水的真美,他的作品才超凡脱俗。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清明隽永、朗然澄澈之气,直爽豪迈、自由自在之情。
因此,有收藏者如此感叹:“林之源的画养眼,我庆幸,能收藏他的印章、山水画,如同把天地情怀揽于陋室之中。”
他本想长期隐居山林,潜心钻研诗书画印,由于一度清静避远的隐居之所——资江岸畔的百卉谷被开辟为旅游热线,他的宁静生活逐渐被打破,时有人前来踏访。于是,2007年,他选择了出山, 带着作品积极入世,先后在北京荣宝斋、西安等地频频举办个人诗书画印展,并取得一鸣惊人之奇效。陕西等地书画界一些权威人士感叹:“感谢你将江南的灵秀与真山真水带给了我们这片黄土高原!”
当然,此次出山,他并非简单地进行个人作品展览,大有普度众生之胸怀。他不仅要将自己多年对自然以及山水的敬畏之情与大家共同分享,而且还要将十年苦读诗书和钻研国学的心得奉献给芸芸众生,以此唤醒一代被物欲所迷失了的灵魂。因此,他频频出入国内一些高等学府,讲学授道,广收弟子,并以此为乐。
他说:“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很难有大作为。这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以出世之精神去做入世之事业,就会事半功倍。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不食人间烟火,而不去做一点实际的事情,到头来也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进得去,出得来,这就是道家的本色,也是人生的哲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曾感叹“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这正是林之源“出于世”与“入于世”的心声。真正的隐士隐的不是形而是心。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