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源
体制背景下的某些美术展览。
“病因”
环境因素:上世纪中叶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出现的美术组织机构(如美协、画院、群艺馆、美术馆等)和组织形式,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延用着,虽然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但组织机制的基本框架、性质和人员组成并无太大的变动。多年来,在由这些美术机构所组织的某些展览中,一成不变的选送和评选程序、相对固定的评审委成员、代代相传的审美取向和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方式等等,致使在评选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组织者的权力过多干预学术导向,评审委集体审美意识的逐步僵化和观念的滞后,以及评审过程中存在各种漏洞等等。
内部因素:传统优良审美基因的不断流失,加上过于功利的参展目的,使参展画家的学术“免疫力”急剧下降,审美观遭遇“病毒”的入侵,并发生了审美基因的“变异”。
“高危”人群
体制内待评职称的美术专业人员和待谋差事的美术专业学生,体制外需借美术职业谋求生存和获取名利者。
潜伏期
前后两次美术展览的间隔时间。
传播途径和方式
第一代参展画家既不了解评审员的审美“口味”,也缺乏前人参展经验的参照,创作行为极为单纯,凭借虔诚的学术作风和长期的实践探索,一部分参展画家走出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其中的极少数获得了展览评审委集体审美意识的认同,成为第一批“成功”者。名利的诱惑使第二代参展画家的创作行为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成功”经验的引导或干扰。当主动迎合评审员审美“口味”或直接摹仿第一批“成功”者绘画样式的第二代参展画家同样获得“成功”时,“成功”者的绘画样式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审美“病毒”的复制样本。审美“病毒”的威力与日俱增,并伺机侵入下一代参展画家的易感“宿主”。不仅如此,一些成功的画家也在“胜利”的恍惚中感染了“病毒”,失去了审美的锐气,开始进行重复地自我复制。展览美术的“流行病”便暴发了。“流行病”在参展画家中不断蔓延,传播范围迅速扩大,进而从参展画家波及到业余作者和在校的专业学生。此时,强弩之末的“病毒”才缓缓退场,而新一代的“流行病”又可能开始悄悄登场。
类型及“临床”表现
主题鲜明型,传承了前苏联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但明显保留着“文革”艺术的创作遗风;死磨硬抠型,摹仿古典油画的表现技法而缺少古典艺术的绘画气质和风度;大幅面、满构图的精雕细刻型,散发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匠气;现代艺术表面样式型,以陈旧的思维方式去解读西方现代艺术,把它肤浅地理解为简单化的技术套路;美术家个体样板型,直接摹仿历届的获奖作品,就像影视节目中的“模仿秀”……
“流行病”的危害
展览美术“流行病”的滚滚袭来,使多元的、充满生机的当代美术生态逐步趋向单一和贫乏。许多画家放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西方现当代美术的研究,丢弃了应有的文化姿态和学术标杆,既不注重个人艺术涵养的积淀和审美心境的培育,也不重视人格精神的自我完善,而以投机的行为或取巧的方式重复着角逐展览奖牌的游戏。精致的细节描摹、熟练的形式套路、悦目的色彩装饰、机械的图式重组、乏味的肌理制作……都不过是一项低层次的技术竞赛。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画家方增先老师在一次观展中忧心忡忡地指出:“现在的中国画是描出来的,磨出来的,没有内涵,审美上是浅薄的,”面对“病入膏肓”的情景甚至“觉得全身发凉”(见《中国画出问题,根源是画家缺乏敬畏心》)。华丽、现代、精致的虚幻画面掩盖了正在发生的最真实的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背后隐匿的则是绘画感受的苍白,是画家真情的缺失,是个性风格的虚假,是艺术灵魂的缺场。这正如当下流行的那些“个性”签名。依照专业设计师精心设计的签名范本,经过多日摹写学成的“个性”签名,纵然有独特的艺术气质、优美的绘画造型、龙飞凤舞的书法线条,却早已丧失了那个鲜活的个性。
这个已经感染“病毒”的近亲繁殖的庞大参展队伍,面孔雷同,脾性相近,步伐一致,浩浩荡荡形成了一道文化的“奇观”。而那些审美“病毒”的复制样本也渐渐地成为了当下最流行的画法和最时尚的画风。
“流行病”的“防治”
“病毒”的“传染”源如果没有得到严密的清理,各个传播环节也没有进行适当的遏制或“隔离”措施,势必导致展览美术“流行病”传播的进一步扩散。曾经局限了前辈画家艺术视野的审美局限和陈旧观念,与历届展览中新萌生的艺术套路和参展技巧,将共同被一些参展画家代代相传,最终有可能被处在成长中的美术专业学生或缺乏系统美术教育的某些业余作者误奉为经典。因此,清理“传染”源,隔断“传染”渠道是当务之急。其次,应该增强艺术家个体的学术“免疫力”。中医学认为,病毒与感染病毒的细胞是共生的,在互相争斗和牵制的平衡中保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运作,当细胞的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占据了上风,身体的机能就出现了故障。画家只有从传统艺术中继承优良的审美基因,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的艺术养分,增强学术的“免疫力”,并逐步淡化功利之心,才能抵挡住“病毒”的入侵,或在与各种“病毒”的反复博弈中滋生抑制“病毒”的“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