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公益事业,体现社会与公共关怀,推动艺术的传承、创新、研究和跨文化的交流,支持和促进艺术的创新与公共文化认知之间的平衡,建立艺术创造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都是艺术文化类基金会的基本宗旨。”在近日举办的2010艺术基金会国际论坛上,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开幕致辞中对基金会的基本宗旨开宗明义。自1981年中国第一家基金会成立至今已近30年,中国最大的非公募艺术基金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也已走过了20年历程。艺术基金逐渐成为各国艺术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但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艺术基金会依然有些陌生。在全球艺术机构广泛协作的背景下,艺术基金会如何面对现实的挑战?如何在发展中国家支持和促进艺术教育和艺术事业的发展?
国内艺术类基金发展困难重重
“目前,在中国基金会中心的网站上有1925家中国登记在册的基金会,比起2005年的900多家,翻了一番。”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长商玉生介绍说,中国的基金会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募基金会,一类是非公募基金会。这几年,非公募基金会飞速发展,数量上已与公募基金会相当了,差不多各占50%,仅从数量上看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商玉生同时指出,虽然中国的基金会同国际一样,所关注的领域涵盖教育、救助、健康等方面,但是对艺术的关注度不足,艺术类发展基金只占相当小的比例,长期处于后发展和被忽略的状态。同时公布的《中国艺术基金会发展报告》也显示,在中国,旨在促进艺术发展的艺术类非公募基金会仅有9家,其中运行3年以上的基金会仅有6家。
更让相关从业者难忘的是基金会申办历程的艰难。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在筹备了1年多、得到了业务主管部门统战部和挂靠单位民盟中央的支持之后,仍然无法完成注册,最终是借助吴作人个人的影响力,由新华社内参反映该基金会的困难,引起有关领导的关注,方获批准。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在申办的过程中恰遇中央整顿社团、审批冻结,直到1998年经国务院特批,方得以成立。
不仅如此,一些基金会如1984年成立的潘天寿基金会、1989年成立的北京市黄胄美术基金会以及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都是由名人或其家属创立并出资,没有政府财务拨款,独立运作,依赖专业委员会和专家对艺术创作、研究、展览、批评活动实施资助或自主运作,同时也承担与专业相关或利用自身专业特色而进行的社会公益活动。
“由于社会没有形成普遍的赞助艺术的风气,很多企业家和富人把艺术看成是使自己的财富进一步增长的工具,却鲜有出于纯粹的非营利目的的支持。”商玉生说。面对巨大的筹款压力,商玉生等表示,中国还没有一个艺术类的基金会有全额捐赠免税的优惠待遇,这对基金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近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政策是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各级政府都设有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这使得原先以文化事业单位为主体的中国非营利文化艺术事业出现了机构和财政的真空地带。文化产业可以获得政府引导奖金的支持,但政府对非营利艺术事业的赞助却极为有限。”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