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手绘明信片遗留在干涸的历史河床上,一百多年来任凭风吹雨打。它们生存了多少年,从哪里诞生又寄往哪儿,那些画面和文字蕴藏着多少故事,无人留意。拾捡起这笔民族艺术遗产的作家郭冬和集邮专家王泰来,为读者开启了一部晚清的人间万象,一部无限延伸的人文宝藏。
当1896年大清邮政发行第一枚邮资明信片时,手工作坊的画匠也就开始了他们的绘画。许多参与了对华作战、经商、传教、摄影、新闻、外交、探险等诸种活动的西方人,将清代手绘邮资片寄给他们的亲人。 本书辑录的113幅手工彩绘的画图,是来自中国底层的特殊报告,以鲜明平易的民间立场和大众话语,直面血淋淋的民族处境,真实质朴地描画着晚清帝国告退前后每一条大街、每一个院落发生的鲜活故事。它犹如历史拼图,足可以拼接出长长的晚清帝国线性衰亡史。
画面涵盖着市井人家四季更迭的生活场景,广阔的社会形态和阶层等级间神态各异的微妙映衬,人物的塑造追求神似,刻意表现传神的眼睛、手势、身姿的描绘。单线平涂的手法使得画面简洁明了素淡,彰显着晚清时期中国民间绘画的艺术水平与风格。
研究这笔民族财富的首倡者与亲历者王泰来,以国际国内拍卖、交换邮品等各种形式,将手绘片索回到它们的故乡。他以获得2001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一等奖加特别奖的清代手绘明信片形式编组的邮集《清末纪事》,缔造了本书的雏形。
郭冬是一位从事历史文学研究的教授,她站在民族兴衰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对这一空白生僻的领域投以学术的视角,对这一艺术遗产背后的历史档案,和它展现的百态纷呈的生活景观,进行大量实证和细节研究,同时还依托斑斓精微的文学想象,给人物注入充沛的呼吸和内心的寄望,让他们复活于姿态万千恩怨情仇的市井田园中,为各自的命运呼喊着细语着奔走着。
列强欺辱中国民众一章的叙述,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仁者之心的刺痛,正如郭冬在序言中说到的:“(晚清)它毕竟是伴随着炮火硝烟,伴随着不平等条约,伴随着山河破碎,伴随着民族尊严的丧失,伴随着国人成千上万尸体的沉浮来到中国的!最难的,是我们必须排遣打入心底的隐痛,在历经感情沉淀之后,直面民族屈辱!”
但多数时候,阅读确实充满了诙谐愉悦的情趣。作者的笔锋灵巧跳脱,时常从一个单纯的生活场景转移到广阔的社会问题和时政背景上,从个别生活瞬间俯视到整个民族的命运转变。“拉冰车”“凿冰叉鱼”“骑竹马”“挂印封侯”“吹糖人”等等,融汇着自然生物知识、社会经济学的背景,更充溢着坊间细腻有趣的民俗传统;“头戴洋帽的小女生”“戴墨镜的官员”“富态的嬷嬷”“女人手里有支水烟袋”“乘客是尼姑”都选择了现代人并不常见的新鲜题材,流动着俗世的机趣,特定瞬间的精神状态活灵活现,人物心理尤其值得推敲琢磨。有了“跪接圣旨”这一出儿,老北京的自来水工程才得以实施,双排木轴车推着很难找平衡,送嫁妆的队伍里还有不动产的标志,守寡级别还有极为详尽的规定,德国士兵在中国的纪念碑原来有着险恶的政治寓意……《戏出儿》那一整章把《中国戏曲通史》里枯燥的词条全写成了好玩的故事,用明信片传承了中国戏曲史。
偶然间,历史河床上的这本泛着黄色的手绘明信片,给我们打开了重新认识晚清社会的窗口,一个喧声鼎沸的昨日世界……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