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冰雪画派美术馆
近日,黄山于志学艺术园的建设动态引发关注,其中重修本空和尚墓一事更是为这座艺术殿堂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黄山于志学艺术园
在黄山风景区北麓的黄山区,历史源远流长。此地古为太平县,历经秦汉至明清,先后属会稽郡、鄣郡、广陵国、扬州新安郡、歙州、江南道、宣城郡、宁国府、宣州府等多地州府辖制,成为长江文化和新安江文化的交融汇聚之处。黄山传为轩辕黄帝炼丹飞升之地,周边遍布清净禅林,位于黄山北麓芙蓉峰下的葵花庵便是其中之一。

于志学艺术园和黄山诸峰遥相辉映
在黄山脚下浦溪河北岸的向阳山坡,现黄山于志学艺术园用地范围内,曾出土一块墓碑。虽已残缺,但碑文清晰显示,在康熙五十八年(公元 1719 年)十月,法号祯石的僧人携弟子法号 “不昧” 和 “赐进”,为其师祖本空和尚、师傅妙慧禅师、师兄静悟禅师立碑。由此可推断,此地曾存在禅林古刹,只是其毁于何时因何,已无史志可考。

迁址重修后的本空和尚墓
值得一提的是,《重修本空和尚墓记事》一文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别样色彩。其文如下:
“北国画叟,冰雪为魂。开派立宗,远播盛名。甲申盛夏⑴,年逢双春⑵。黄岳北麓,浦溪之滨,蓝图始奠,破土之吉,冰雪圣殿,恒基始立。机缘天定,缘结本空⑶。葵花旧址⑷,禅林遗踪⑸,归尘归土,籍籍无名。
历岁经年,五甲丰盈⑹。绿荫盈目,群峦叠屏,楼阁高矗,遥眺光明。八方来客,共朝雪翁。残碑复立,旧冢有踪,遴选吉地,再修坟茔,今岁重建,抛却功名。相邻相和,互佑互荣。黄帝轩辕,七二奇峰,日月可鉴,共赴光明!
遵雪翁所嘱,以为记。己亥初夏,东方于黄山。”
释义说明:
⑴甲申盛夏是 2004 年 7 月;
⑵2004 年有两个立春节气;
⑶根据出土墓碑记载,此墓为本空和尚墓;
⑷此地传为葵花庵旧址;
⑸界定佛教,根据碑文记载此墓为比丘尼墓;
⑹据碑文记载,墓碑是于康熙 58 年所立,折算成公元纪年为 1719 年,至今年刚好 300 年,正好是五个甲子。

镶嵌在墓前的重修记事碑
2004 年 7 月,于志学先生开启了黄山于志学艺术园的建设。彼时,他看中了这片远隔辅村盆谷地、能眺望黄山七十二峰雄姿的土地。这里布满碧翠毛竹和野草的峰峦,以及李白和徐霞客曾走过的古桥与河水,都让他决心在此打造艺术殿堂。建设过程充满艰辛,开山铺路、筑坝修堤后,在黄山区、耿城镇各级领导支持下,项目奠基开工。工地建设总工程师刘景原开垦出艺术园的处女地,建起一期工程部分附属设施。于志学先生为全面体现艺术思想,邀请梁思成弟子、著名古典建筑设计师陆楚石进行总体设计。
历经十数年营建,艺术园规模初现。占地面积七万九千平方米,被黄山七十二峰、古桥、松竹翠柏环抱,浦溪河如玉带镶嵌,竹筏小船增添江南水乡韵味。总建筑面积一万三千平方米,由天雪宫、藏经塔和具有徽州建筑风格的北斗饭店、贵宾楼等组成,还有荷花池、浮桥、大型端砚、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艺术园的中轴线天雪宫与黄山光明顶遥相呼应。园林由专业园艺师张文清设计,采用徽州本地奇花异草,合理配置植被花木,移栽多种乔木、灌木、藤本和竹林,还有红豆杉林带、银杏树等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园中禽鸟类动物众多,形成生态园林,尽显江南园林情致和徽州情趣。

《重修本空和尚墓记事》碑全文
而在艺术园建设过程中,本空和尚墓的发现与重修意义非凡。虽关于本空和尚生平事迹资料有限,但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禅林遗踪,与如今的艺术园建设产生了奇妙的时空对话。如今,于志学先生以矾墨技法开创冰雪画艺术新境界,其艺术园的核心工程 “冰雪画派美术馆” 已成为展示冰雪画派艺术成果、传承创新艺术使命的学术重地。当人们走进艺术园,既能感受到于志学先生及其团队为艺术传承与创新所付出的努力,也能在不经意间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感受到本空和尚等前人在此留下的文化气息。


出土的本空和尚墓原墓碑
此次重修本空和尚墓,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尊重与保护,更是黄山于志学艺术园在文化传承道路上的重要举措。它让艺术园在承载现代艺术梦想的同时,也肩负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使黄山北麓这片土地的文化脉络得以延续和发扬。未来,黄山于志学艺术园将继续在艺术与历史文化的交融中前行,为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带来更多独特的体验。(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