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9日,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笔墨构城——上海美术学院城市山水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聚焦城市主题,以都市建筑景观为主要题材,尤关注以笔墨绘写上海城市景观。

该展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于2024年底曾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但此番赴京并非上海展览的复制,不少作品为今年最新创作。35位师生共70余件城市山水作品涵盖当代建设成就和城市景观、红色遗迹、一江一河、工业遗存、名人故居题材等。

此次展览是上海美术学院师生长期以来开展“城市山水”创作探索的一次阶段性汇报。
“城市山水”的历史与20世纪中期朱屺瞻、陆俨少、谢之光等画家描绘上海城市风景和新中国建设的作品衔接。传统画家在笔墨技法上强调传统意境的结合,但当下的“城市水墨”更注重高楼、霓虹灯和交通网络等现代都市符号,并将抽象构成、综合材料融合,语言更加实验性和当代化。

“‘城市’是中国画进入当代必须面对的命题,不仅指题材,更有语言、形式和观念等,这是一个可持续、深挖掘的课题。”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刚在开幕仪式说。据他介绍,2021年上海美术学院在中华艺术宫首次承办了“城市·山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创作和教学研讨会暨师生作品展”,2023年以“笔墨构城”为名,成功申请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2024年首站在中华艺术宫举办。在中国美术馆的第二站,重新调整了三成新作,体现了上海美院师生对这一论题的不断思考。


在展览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以水墨描绘不断生长的城市,让人想到“建造上海”中关于上海的黑白摄影;陈家泠的一幅五联屏彩墨《贵美静安》一片色彩斑斓;王孟奇的《物换星移》趋于立体主义;王劼?的《光影之城》以抽象的语言,表达着光影之中的城市楼宇。

上美国画系的师生通过不同的探索,营造出属于自己的城市风景。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毛冬华的《观海系列》用墨骨积墨法画大都市,描绘现代建筑玻璃幕墙反衬下的城市场景;倪巍用中锋焦墨勾勒着大都市的造型;田佳佳以俯视视角画下上海的苏州河流经外滩源,汇入黄浦江……这些表现上海城市,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都市新景观的作品成为一大亮点;另一个重要亮点,是着力表现在江南文化背景下的上海红色文化遗迹,如中共一大会址,毛泽东旧居、周公馆、渔阳里、四行仓库等等。这些作品,均以创新的笔墨语言表达历史的厚重与城市的肌理。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不仅展现自然景观,更寄托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想。山水画的源头,可至魏晋。到了隋唐之际,山水画从装饰走向自足。与中国艺术不同,西方很晚才将风景确立为一个独立的绘画类型。作为独立主题的风景画要到巴比松画派才出现,在19世纪随印象派的兴起达到鼎盛,20世纪以来,在一场场先锋艺术运动的推动下,风景的图像语言不断变化。随着中西方交流的频繁和全球化的来临,“山水”与“风景”之间互相影响。那么,“城市山水”与“山水”有着怎样的传承?
在展览开幕当日举办的研讨会围绕 “城市山水”概念的界定与辨析、城市图像与山水精神等议题展开,研讨会由尚辉主持,唐勇力、毛时安、殷双喜、徐虹等京沪两地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展览将持续至5月7日。
来源:上海市美协
编辑:赵天宁
初审:杨萍
复审:王平
终审:屈健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