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讯 记者 程瑞鑫 10月1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之前的一天,记者正好在瓷都景德镇参加了2010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很巧合!景德镇自2004年举办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以来至今也正好是第七届。“七”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数字,在西方文化中,“七”普遍被视为幸运数字,而从中国人的心理学角度说,“七”是转折的部分,是上升的数字。因此,记者在两个有关陶瓷的展会上看到了一个在传承传统中振兴陶瓷产业的强劲势头,一个在陶瓷艺术上推波助澜的陶艺双年展。
的确如此,回首“陶艺双年展”办展的12年,该展览由小到大,越办越有看点,从一个22位青年陶艺家参与,70余件参展作品的小规模展览,逐步发展到这次200余位陶艺家参与、430多件参展作品的学术性专业展览。从区域性的陶艺展览,发展为备受国内外陶艺家瞩目,参展艺术家更为广泛,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众多陶艺家共同参与的全国性学术活动,成为我国现阶段当代陶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
在谈及今年的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白明说,本届双年展与往届相比有了更大的突破,呈现两大特点:一,展览规模宏大;二,相对探索性的作品增多。
面对表达方式多元化的陶艺作品,站在观者的视野,如何去评判感悟一件陶艺作品的价值?“当代陶艺,不管是使用什么材料的创作,它首先还是要有美的价值、美感。一件好的陶艺作品,还要看艺术家是否非常纯粹、真诚地使用了陶瓷材料和陶瓷语言进行了创作思想的表达。当然,就一般的评判标准而言,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作者在创作时,对材料的表现,是否有很深的体会和把握。比如,一件理想的陶瓷绘画作品,一定是绘画本身和陶瓷器皿融合在一起的。”中国美院教务长、著名陶艺家刘正教授解答道。
此次展览还有不少来自台湾地区的艺术家作品参展。作品《错置的母体》是台湾台南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张清渊创作,一件关于文化认同的系列作品之一。他说:“台湾当下的文化是在多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在文化认同上有一种混沌的状态,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将这种状态记录下来。当后人回头来看我们现在的历史的时候,希望我的作品可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