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作品
释天道惠泽万法
——由“雪皴法”到“雪浪皴”的矾墨创作研究
刘坤
“冰雪海国画作品的问世,拓展延伸了冰雪山水画的表现题材,使冰雪山水画由静态走向动态,令人耳目一新。刘坤创造性地利用矾墨独特的矾水水痕线来描绘洪波涌起、惊涛骇浪的壮丽景象,并力求从中营造出一种令人震撼的视觉感受。”这是于志学先生写给弟子刘坤冰雪海创作评论文章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中有两个重点:一是拓展了冰雪山水画的表现题材,二是使冰雪山水画由静态走向动态。中国山水画无论从那一个角度来划分,都离不开“皴”法这个作为中国山水画构成元素的根基与命脉。
于志学 2004年北极 136x68cm
刘坤作品
笔者十余年间由“雪皴法”到“雪浪皴”的矾墨创作研究中,深刻体悟出皴法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于志学先生正是由于开创了冰雪山水画尤其是创造的雪皴法,为一部浩瀚的中国美术史增添了崭新的一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于志学先生开始立项研究以冰雪为题材的山水画,通过长期地写生观察、反复实践研究,在一次偶然地碰翻了胶水后得到了顿悟,改变了调剂使用矾水作画,继而产生出矾水水痕线,这条矾水水痕线是冰雪山水画的生命线,因为有了它冰雪的质感才会被表现得晶莹剔透、光感与体积感才会表现得更加呼之欲出、空间感才会被表现得旷远深邃……这个时期的冰雪山水画已经突破了传统山水画表现雪景的两种常规技法:即1、借地为雪:即所谓的留白法,将空间背景或天空水面等施以墨或色,留出的白纸部分即为雪;2、使用白粉画雪,因为白粉的覆盖所以画面易产生较为浓重而生硬的“粉气”,有时需要反复涂染才能遮住底色,故有匠气之嫌,所以近代的写意山水画中已经很少有人使用此法了。而于志学先生开创的冰雪山水画,以写意笔法作画直接画雪而非留雪,倒锋用笔、力透纸背,一笔一个物象,按、拖、滚、提、画一气呵成,气韵连绵、生动自然。填补了传统雪景画不能直接画雪更不能画冰的空白,改变了历史上塞外冰雪风光不入画的局面,用笔用墨既符合大自然中冰雪物象自然形态又遵循了传统写意画对用笔的要求,超越了传统绘画理念的束缚。3、中西合璧,以焦点透视构图、所用色彩在不违背传统中国画“随类赋彩”要求的基础上,将环境色、光源色以及补色关系等西画的色彩原理恰到好处地得以运用,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刘坤作品
刘坤作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冰雪山水画已享誉大江南北,但是学术界还有一部分专家学者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人公开发表文章质疑冰雪山水画否能独立成派。何以如此?以我之见此时的于志学先生已经以三十余年时间,成功锻造出一把钥匙,打开了描写北国风光的艺术之门,先后开创出泼白法、滴白法、重叠法、排笔法、光栅法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冰雪山水画表现的全新技法,塞北的雪丘、雪松、雪原、冰凌、冰层、冰河被描写得出神入化,尽显冷逸之美。但这一时期的冰雪山水画,山石皴法的表现还是以与传统的皴法相结合为主,冰雪山水画自身体系中带有鲜明特点的皴法还未得以广泛的应用,可是就中国山水画的流派风格研究而言,皴法的成熟与否往往是一个画派的灵魂与标志所在。纵观浩瀚的中国山水画史,无论是南宗山水的水墨渲淡、清逸灵秀,还是北派山水的峰峦浑厚、势壮雄强,细究其根源皴法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皴法具有开创性、且特点鲜明、带有各自浓郁的时代气息而被载入中国山水画史册的历代先贤们皆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以表现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山水画独特的 “皴法”。皴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毛笔运行的各种方式来表现山石的凸凹明暗、不同的地质构造、区别各类山石形貌的特点、表现出各类山石的质感等等。皴法一般分为斧劈皴、拖泥带水皴、披麻皴、卷云皴、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折带皴等。从皴法的形态方面可归纳出构成的要素:即点皴、线皴和面皴。点皴主要包括雨点皴、豆瓣皴、丁头皴,线皴主要有:长短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折带皴、卷云皴、牛毛皴,面皴主要有大小斧劈皴、刮铁皴、拖泥带水皴等。所以皴法的成熟与否往往成为鉴别山水画流派是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千百年以来皴法已经从基本技法演化成了具有生命精神的艺术语言形式,呈现出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不同历史时期中各个流派的艺术家们通过大胆探索创新,拓展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
刘坤作品
刘坤作品
通过长期对冰雪山水画的理论研究,同时运用冰雪山水画的系列技法进行创作十余年以后,我个人认为:冰雪山水画体系中皴法的成熟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于志学先生《雪山颂》《敬畏雪山》《雪域银辉》《珠峰颂》等等一些列以雪皴法为主创作的冰雪山水画作品,一经问世便引发了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全新的皴法、全新的面貌,雪皴法属于面皴一路,主要表现冰山陡峭的立面以及阳光照射下冰雪正在消融的自然状貌,与斧劈皴对比而言,雪皴法所产生的笔迹是白色的“负”形,而且层次更多、变化更为丰富,其表现出的冰碴质感透和脆,即便是写实油画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艺术表现效果。冰雪山水画用耳目一新的独特绘画风格和雄浑博大的北国气息,引起国内外美术理论家以及美术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强烈的社会反响。2000年以来于志学先生以南极、北极、中极珠穆朗玛峰为描写对象的三极绘画系列作品、黄山雪系列作品等大气磅礴、雪皴法的运用更加广泛、纯熟。历经半个多世纪之后,冰雪山水画作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个新的种类,最终得到了从群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得到理论上的肯定和支持,在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冰雪山水画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为中国画的创造性和不因循守旧的创新精神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更为中国美术理论研究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于志学 雪色苍茫
现在于志学先生所指导的弟子遍布祖国各地,冰雪画派日益完善壮大,雪皴法和冰雪山水画的其他技法,已被广泛传承并得以发扬光大,他们有的钻研冰雪人物、有的倾情于江南冰雪、有的专攻天山题材、有的则以雪后白桦林为创作素材、还有的以冰雪画技法表现气势恢宏的冰雪海、现代构成、抽象理念、综合材料拓展……冰雪山水画正在由冰雪题材走向更为广阔的矾墨艺术、由静态走向动态、学生们秉承于志学先生“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的艺术理念,“释天道惠泽万法”以各自风格迥异的面貌写出自己的艺术人生!
于志学-- 雪山颂局部
矾墨画海技法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硕士研究生课题班(第六期)于志学冰雪画工作室课程班刘坤研究整理,秉承于志学先生提出的“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的艺术创作思想,并在于志学先生亲自悉心指导下经反复实践演变而成,论述如下:
一、雪浪皴的特点:以于志学先生开创的雪皴法等冰雪山水画技法为母体语言,雪浪皴基本运笔着重考虑物象动态、动势变化,以焦点透视为原则,介入光影体积、透视空间、远近虚实、色彩变化等等全因素造型艺术理念。
雪浪皴技法构成:(附注1)重叠法、排笔法、雪皴法、光栅法、泼白法、拓矾法。
三、工具准备:冰雪山水画打破了传统中国画固有的仅以水作为调和剂的思维定势,在原有水的基础上加入矾,两笔叠加之处产生矾水水痕线,因此在创作前要准备好矾水,宣纸以夹宣(二层的)为宜,毛笔以加健的狼毫较为常用,如塑造浪花、礁石等,羊毫笔用于渲染天空及远景海平线等,其他工具与传统山水画用具大体相同。
于志学 -1995年 赴朝印象 68X68cm
四、矾墨雪浪皴画海作画步骤:
1、构图(采取焦点透视);
2、落墨,由中景主浪画起,首先以拓矾法(附注2)产生大小不均的斑点状肌理,进而强调动势刻画浪花飞溅,要注意层次的变化,切忌:平、板、滞、花;
3、从中景入手用雪浪皴分别画出浪花上面卷起和下面向上涌的翻转海浪。注意由上向下涌的海浪须自上而下反复施以雪皴法,而由下向上涌的浪,则须从底向上以重叠法层层皴擦,还要兼施拓矾法,方能体现出泡沫夹杂着水珠翻滚上扬的质感。中景画至七成方可向远景和近景拓展推进,留有三分余地是为了最后从整体角度全方位来调整 ;
4、近景以雪浪皴结合重叠法,画出千层浪涌、大浪淘沙的效果,行笔要慢,须注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处对比强烈远处对比模糊的透视变化,还要遵循节奏、韵律、聚散、变异等形式美法则构成要求;
5、远景的雪浪皴或结合排笔法或结合光栅法,自内向外逐渐往海平线的方向推着画,最远的海平线附近的海面要用清水蘸墨或色来画,这样可以减少因矾痕过亮而产生的强烈对比,使之逐渐虚化、产生旷远之感,透视基础法则所谓: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处对比强烈、远处对比模糊;
6、清水调色或墨染天光云影,若变现阳光射透云层,也可用矾墨擦、扫再进行渲染即可。点景可加以三五渔船、冰排雪山、岛屿礁石、鸥鸟翔集、点点白帆……(附注3)
7、整体调整,画面“灰”的地方,尤其是中景大浪、主浪的背光部分,要用重墨在反面积二到三次甚至更多遍,来强调黑白灰关系、彰显墨分五色之韵味。
于志学 -2003年 昆仑晓月 136x68cm
于志学 -南极风光 1999年 68x136cm
附注:1、所涉及的冰雪画技法,详见于志学老师的《冰雪山水画技法》; 2、拓矾法是在于志学老师创造的冰雪画系列技法中演变出来的,由邵本茂先生首先尝试用以表现树木枝干、松柏挂霜等题材的创作,后经冰雪画派画家反复实践形成了一种擅长表现较为繁复的自然肌理形态的冰雪画表现技法。具体方法为:在正稿(反面)上叠加一层生宣纸,用喷壶将其打湿,再以加健狼毫或石獾笔施以墨或色,要力透纸背,形成斑驳的点状肌理效果,谓之拓矾法。厚重密集之处可重复使用此法多遍,直至得到满意的艺术效果。 3、以大海为题材的创作,意境往往深邃博大,所谓“海纳百川”,常和大海相配合的景象有冰山、冰排、雪包、沙滩、渔船、鸥鸟、各种海洋小动物、赶海人物等等,遵循于志学先生开创的冰雪山水画的传统惯例,这些点景和落款钤印等均须在纸的正面进行而且需要具备深厚的造型基础和凝练的笔墨概括能力。(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