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的新语言形式——“矾墨”
文 // 吴梦迪
“矾墨”这一名词,或许你不熟悉,但当你听说“冰雪画派”的时候,你就算跟她认识了。当你欣赏一幅冰雪画,正感叹那透着光的冷逸之美时,我悄悄告诉你,那就是“矾墨”之美!
“矾墨”,是中国冰雪画派的基本绘画语言,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可以这么说“矾墨”就是于志学先生开创冰雪画派的“九天神器”!你不要以为太邪乎,当你了解于志学先生探索真理的决心及冰雪画的诞生过程,你一定会心生敬畏的。话说当年,于志学先生带着一颗初心历经几十年的笃行,行走在北国的茫茫雪野,虔诚的向自然求法,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感动了天地,助他写下了“化(画)矾为冰”的故事(故事另有叙述)。
于志学先生得天地自然之法以后,开创了冰雪画派,也开创了“矾墨”的价值。这天助之功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上不能直接画冰的空白,为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拓展了更多更大的空间,也在无形之中完成了历史使命,那就是中国画在当代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发展!
中国画常以“水墨”代称(除了重彩一类),其法其理近乎完备,本以为“水墨”可以尽表一切物象,古人总结的“墨分五色”之说,“万法齐备”之论,也的确如此。但面对“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宏伟气象及大雪压松的冷逸之美,尤其是那晶莹剔透的冰雪质感,“万法齐备”的“水墨”却显得不知所措。当然,靠传统留白,再结合层层晕染的手法似乎也能达到一些效果,是,但不尽然。
于志学先生起初是想“寻找一把钥匙,打开北国风光的大门”,他苦苦寻找,发现找不到现成的适合的。所以,他便立志要“锻造一把钥匙,来打开北国风光的大门!”经过不懈努力,从多次的失败中反复摸索,最终提炼出“矾墨语言”并开创了多种技法,使北国风光得以用“画白”法直接表现,其以写意的形式达到并超出了工笔的效果,不仅有事半功倍之效,更重要的是还激发出新的学术思想——“墨有韵,白有光,光开万物,万物皆有灵”。因此,“矾墨”有了自己的精神。中国画有了“矾墨”语言,便催生出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含盖全科且应用广泛,可以说是“万法”之上再创辉煌。
毋庸置疑,所有开创之功都是值得敬佩的!个人的一小步却能推动整个行业的一大步。中国画有史以来一直都在追求创新发展,在当代画坛,冰雪画派的诞生,“矾墨”语言的形成,既承接了历史使命,也体现了时代价值!于志学先生是实至名归的集大成者。
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先具备思想家、哲学家的特质及修养,才能创造出不朽的艺术成就。于志学先生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参悟,悟出了冰雪画派的一系列学术理念:“法在哪?法在自然中!”,继而又提出“释天道惠泽万法”的哲学思想,由“万法之源,自在为本”的深刻思考,引申出向自然中取法,表现心中所悟,因此老先生又提出“笔墨当随心境”这一真谛。每一句经典都是无数次思想与感悟相互渗化而成的哲理,简练、精辟,入心、入骨。
我们总强调学术思想、学术精神、学术修养、学术价值、学术地位……。“学术”,一个看似很具象的名词,听起来却觉得有点抽象。原因在于,物质的存在可以理解为具象,而其运行的趋势往往显得抽象,不同的介质,会有不同的解读及认知。其实,之所以显得抽象,是还没有找到规律。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物质的运行,也会有其运行的规律。我们要从其运行的规律中,寻求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要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及认知度,从客观事实中,提取主观意识,再由主观意识反向推断客观事实存在的意义。这样才能使思想通透,才更加具备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于志学先生正是具备这样的能力与特质,所以才能得天地之法,去实现开创之功!开创冰雪画派、开创“矾墨”的应用价值。
开创就是从“无”中生“有”并赋予其精神,“矾墨”的存在,就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