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学冰雪画艺术思想与风格演变》连载:
编者按:该书作者卢平从于志学冰雪山水画笔墨语言形式角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于志学冰雪山水画语言成因的追问中,结合特定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理清了于志学绘画观念的来源与形成,冰雪山水画所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观念,叙述了于志学是怎样从黑土地貌特征中寻找到和传统绘画异样的方法,构建了冰雪山水画绘画语言以及在其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该书通过于志学早、中、后期大量的作品与地貌特征和自然风光图片作为关联比较和形式分析,为冰雪山水画形成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和详尽的素材,展现出画家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以及这种艺术语言对中国画在题材领域的拓宽和对当代绘画材质变革的影响。通过对冰雪山水画绘画语言的管窥,可以反映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山水画革新求变的一个缩影,对中国画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在保持自身传统文脉的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外来因素、创造表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形态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
雁鸣湖畔 连环画封面 于志学 1977年 黑龙江出版社
冰雪山水画语言及风格演变(二)
于志学从1960年到1976间最早期的作品,大部分毁于文革期间。那时于志学遭到批判,定为“反革命三家村的马前卒”,剥夺了绘画权利,作品大部分被毁和散失,还有一部分作品毁于十五年地下室生活期间成灾的老鼠嘴下。故而1971年以前的冰雪山水画原作没有存留下来,只能从文革前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少量作品和大量的草稿、速写来研究冰雪山水画早期的面貌。1962年发表于《黑龙江演唱》的《走亲戚》,是于志学最早发表的带有冰雪背景的中国画作品。1964年随着冰雪山水画的技法相继产生以后,于志学创作了一系列冰雪山水画作品,如《沸腾的林海》《不夜的兴安》《冰上捕鱼》《回娘家》等。这一时期的作品特点总体上已经产生了除画雪山以外的冰雪山水画技法,但语言明显不成熟,不能独立其章完成整个画面,只是作为人物画的一个陪衬背景出现。1966年文革开始,所有的研究被迫中断,这一停滞就是六年。1972年因当时的工作需要,于志学来到大兴安岭,解决了冰雪画缺少墨气和分量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志学正要全力以赴攻克这个难关时,文革开始了,冰雪山水画的研究又陷入了徘徊不前的停滞状态。
走亲戚 1962年发表于《黑龙江演唱》
1972年,于志学再次来到大兴安岭,发现了“冬天里雪地里的河水总是黑的”,他的画终于可以上重墨了。从敖鲁古雅回来后,他创作了一系列冰雪画,其中数幅原作和草稿保留了下来,成为珍贵的早期冰雪画原作。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