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学冰雪画艺术思想与风格演变》连载:
编者按:该书作者卢平从于志学冰雪山水画笔墨语言形式角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于志学冰雪山水画语言成因的追问中,结合特定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理清了于志学绘画观念的来源与形成,冰雪山水画所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观念,叙述了于志学是怎样从黑土地貌特征中寻找到和传统绘画异样的方法,构建了冰雪山水画绘画语言以及在其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该书通过于志学早、中、后期大量的作品与地貌特征和自然风光图片作为关联比较和形式分析,为冰雪山水画形成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和详尽的素材,展现出画家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以及这种艺术语言对中国画在题材领域的拓宽和对当代绘画材质变革的影响。通过对冰雪山水画绘画语言的管窥,可以反映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山水画革新求变的一个缩影,对中国画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在保持自身传统文脉的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外来因素、创造表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形态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
冰雪大自然风光
冰雪山水语言的用笔
除材质改变外,于志学还从用笔、用墨、用光上总结出一套表现冰雪语言的经验。
1、用笔
笔墨是中国画重要审美因素,有独特的美学概念。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历年来中国画用笔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为书写不同字体和不同绘画技法对用笔的要求不同。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画辩》中记载米芾,米芾(偶而)兴起而作时,会以纸筋、蔗滓等不同工具替代毛笔,且不喜用吸水性不强的材质作画,因为这一习惯正应和他擅用水墨点染而形成的米氏云烟风格,因此说中国画家历代用笔是有扬弃的。传统中国画用笔经过上千年演变和发展已有中锋、侧锋、逆锋、挫锋和顺锋,这是前人在运笔起、运、转、收时,逐步总结出运笔规律所能彰显出中国书画的笔墨变化,还能有效控制用墨的浓淡枯湿的一套“金科玉律”。于志学根据雪松等自然形态对中国画用笔进行改造,创造出一种新的“倒锋用笔”笔法。这种用笔介于侧锋和逆锋之间,运笔时笔尖倒悬向下,落笔时按笔下压,再以手腕向上左右滚动笔尖,笔体竖直向上提笔,产生“按”、“滚”、“提”、“画”四个连续动作,为专门表现雪松的用笔方法。在倒锋用笔的基础上,于志学“再把米氏的圆点变成长点,进行点染,就可以表现树中有雪,雪中有树”,直接改变画面的效果和画家的风格。
雪岭寒溪图 2002年
芬兰印象 68x136
完备的中国画技法,必须由绘画理念、笔墨与材质融合得十分贴切才能完成。于志学由“倒锋用笔”描绘的北疆雪松,在画法上尽去刻露之迹而趋于自然,充分表现了松树挂雪后饱满、圆润、摇曳的状貌,将自己的审美意趣与审美品质直接地展示出来,是前人“平、留、圆、重、变”用笔和 “五锋”及“提按、徐疾”形态没有包孕的新符号,在意识观念、造型结构的独创上产生了新的自由空间,有与中国画视觉趣味相一致的美学价值。
内蒙阿尔山冰雪大自然风光
2002年 寒松傲雪 局部
由于志学改变中国画用笔,可以看出中国画家对工具和材质的改变以合乎自己主客观需要为依准,通过用笔改变墨迹的形成状态,已满足自己审美取向和精神境界的诉求。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