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学冰雪画艺术思想与风格演变》连载:
编者按:该书作者卢平从于志学冰雪山水画笔墨语言形式角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于志学冰雪山水画语言成因的追问中,结合特定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理清了于志学绘画观念的来源与形成,冰雪山水画所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观念,叙述了于志学是怎样从黑土地貌特征中寻找到和传统绘画异样的方法,构建了冰雪山水画绘画语言以及在其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该书通过于志学早、中、后期大量的作品与地貌特征和自然风光图片作为关联比较和形式分析,为冰雪山水画形成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和详尽的素材,展现出画家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以及这种艺术语言对中国画在题材领域的拓宽和对当代绘画材质变革的影响。通过对冰雪山水画绘画语言的管窥,可以反映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山水画革新求变的一个缩影,对中国画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在保持自身传统文脉的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外来因素、创造表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形态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

1976年于志学在大兴安岭北坡体验生活
冰雪世界的跋涉者
选择了艺术,就等于选择了孤独,就意味着要用艺术手段来驱除孤独;选择了艺术,就等于选择了真诚,就意味着要用艺术的形式来释放真诚……

1980年于志学在大兴安岭考察

1980年于志学在大兴安岭漠河地区写生
探索者无疑是孤独的,因为他们往往都喜欢独身去外面的世界寻找别人所没有发现的东西,这就需要很大的勇气,需要精湛的专业知识,需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甚至有去无回的牺牲精神,还需要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的心理素质。于志学探索冰雪艺术之旅就是这样,他用几十年孤独、寂寥和艰辛的探索历程,诠释了他对艺术自然真挚的热爱和内心深处对艺术真实的表达。在《冰雪山水画是怎样诞生的》创作笔记中,于志学这样写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点一滴地总结、积累到自成完整的体系。漫长的四十年,我如同一个在黑暗中向前摸索、一点点爬行的夜行者,不畏困难,不屈不挠,只是为了寻找到彼岸,迎接太阳。”

1980年于志学在大兴安岭写生

1980年在大兴安岭的于志学
冬日的雪晨霜夕,为寻找打开北国冰雪大门的钥匙,于志学在漫无边界的林海雪原孤独、执着不停地行走,跋涉在大兴安岭的冰峰雪谷,穿行在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在零下40 多度严寒下,和鄂温克老猎人拉吉米夜宿贝尔茨和塔利亚河畔,雪地上一串串深深的足印,是他向大自然求教的虔诚表白。于志学说“在童话般美妙的冰雪中漫步,我感悟到人和大自然的亲密无间、和谐与默契。我用眼睛和冰雪对话,用心灵和冰雪感应那白色生命的律动,我眺望宽阔无垠的大雪野。脚冻僵了,却冻不住手中画笔的激情;脸冻裂了,但冻不掉誓为北国风光立传的气势。我如醉如痴,用自己的生命在体认和了解冰雪,体验冰魄雪魂的平凡与崇高,纯洁与神圣。雄伟冷峻的冰雪气魄,妖娆多姿的林海,静谧优雅的雪原,千姿百态的冰凌,像无言的启蒙老师一样,默默地教我北国的冰雪风光该如何去描绘。”

1980年走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于志学

1982年于志学在小兴安岭原始林防火塔上眺望林海
于志学像勘探家一样,在大自然中不停地跋涉、探索,由表及里地创造冰雪世界的最佳表现力。美,需要挖掘,正因为于志学对冰雪充满了感情,他才能在别人已经熟悉、被人们司空见惯现象中,从感性到理性对冰雪有根本的认识,认识之后才能更深理解,再用深刻的理性再去面对有感觉的冰雪,去提炼能表达他思想的艺术语言。
为了创造冰雪新艺术语言,于志学几次遇险。

1998于志学在黄山考察雪景 卢平摄

2000年于志学在冰岛朗格冰川 何辉摄

2002年于志学在新西兰库克雪山写生 卢平摄
“文革”前为了画冰上捕鱼,在内蒙古杜尔柏特旗的连环湖深入生活。为了画速写,他忘记了捕鱼队队长再三嘱咐,“千万不能单独行动,一定跟上队伍。这里狼多,天黑后来吃捕鱼时漏下的碎鱼。”天黑了,只剩下他一人在辽阔的冰面上。他急忙回去找捕鱼队,在四周长满了没人深的苇草中遭遇了两只狼的袭击。

2004年于志学在新疆冰川一号写生

2006年10月于志学在四川巴郎雪山卢平摄

2006年于志学在哈尔滨太阳岛雪中写生 卢平摄
“文革”期间,于志学到大兴安岭西北坡体验生活,他和老猎人拉吉米外出打猎。为了去看很远的古莲地区的“美人松”,他们在汗马附近翻山越岭,穿行林海雪原。于志学赶不上拉吉米健步如飞的脚步,就自行抄近道不幸一脚踩空,掉进了雪壳中,积雪一下把他淹没。

2007年于志学在长白山写生

2009年于志学在黑龙江雪乡写生- 卢平摄
70年代初,于志学又来到了大兴安岭。他结束了几个多月的收集创作素材工作后,想看贝尔茨河上游的红毛柳。由于正是河水开化时期,于志学和十几头驯鹿从冰冻的冰面掉进了水深流急的贝尔茨河。

2009年于志学在尼泊尔写生-卢平摄

2011年在于志学在法国安纳西阿尔卑斯山写生 卢平摄
90年代的一个春节前夕,有朋友来电话告知于志学,安徽连续降十年未遇的大雪,于志学为了看黄山的雪景立即驱身赶往合肥。由于雪大路滑,不断出现翻车事故,在汽车行驶到铜陵长江大桥前,出现了故障,司机操作失灵,汽车在桥上像醉汉一样舞起醉拳,冲出两道护栏后直逼江面。

2012年于志学在南极半月湾写生 卢平摄

2012年于志学在日本立山写生 卢平摄
……
为了心中的艺术,于志学还有几次这样难以忘怀的危险经历。他总结自己漫长四十余年的艺术实践,深深体会到“一个人要想成就点事业,就要准备吃苦,就要接受千锤百炼的磨难,还要有百折不挠、九死一生的精神”。于志学的这段话回答了:为什么同样的社会环境、同样生活在白山黑水、同样想表现前人没有表现过的北国风光,只有于志学一人成功了,除了他特定的个人经历、他超群的艺术观念和自身对艺术的敏锐感知力,更重要的是他那种为了艺术不顾一切甚至不怕付出生命的献身精神。

2012年在阿根廷莫诺雷冰川 写生 卢平摄

2013年于志学在北极格兰陵伊卢利萨特写生 卢平摄
经过生与死的洗礼与考验,冰雪大自然回报给他冰雪的美感和灵熟、透彻的悟性,使他看到了冰雪世界包容的无限哲学内涵:“雪,是净化人类思想的良剂,可使人世间一切纷争、骚动和喧闹凝固。那圆圆的雪团,没有棱角,她象征着生命的开始,象征着时代的久远,象征着永久的和平。”“冰雪是苍天赐给人类的瑰宝。冰山之父是世界的脊梁,消融自己,滋润万物,恩泽寰宇,普惠人类;雪海之母是生命的源泉,覆盖大地,万物皆白,净化世界,净化心灵,与人无争,与世无求,超凡脱俗。”

2015年于志学在吉尔吉斯斯坦阿拉阿查峡谷写生 卢平摄

于志学在北极伊卢利萨特冰峡湾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