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9日于志学所撰《冰雪山水画技法》写作提纲
从传统的笔墨桎梏中突围
“白石头事件”过后,于志学豁然开朗,他找到了方向,便放弃了近两年对雪景画尤其对王维、李成、范宽等中国雪景画高手的研究。
同时“白石头事件”也让于志学原来感受不深的问题凸显出来,即传统绘画也是有缺陷或可说有局限的。“也可能由于我的传统功力不够,按着祖宗的方法表现冰雪,没有画好反而暴露了传统绘画的弱点。我舅舅批评我画的雪其实画的是白石头,实际上范宽、黄公望等人就是按照画石头的方法去画雪。我们祖先非常伟大,但伟大不等于没有弱点,起码在表现东北的冰雪世界上,古人的方法就有缺憾,所以我就要改变这样一个面貌。”〖13〗怎么改变?首先要在先人创造性成果中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1981年5月9日于志学所撰《冰雪山水画技法》写作提纲
1981年5月9日于志学所撰《冰雪山水画技法》写作提纲
于志学首先从改变传统雪景画中的雪树面貌开始。传统雪景画中的雪树,基本造型没有超出《芥子园画谱》的树谱, 诸家各种设色的树法和叶法,不仅与北方的树种区别很大,而且落雪或树挂(冰挂)用传统雪景画的办法无法表现出质感。倘画雪山,还可以用传统画石头的方法,留白处既为雪,但是画雪树,树枝落雪后树与雪之间互相交错的丰富性和错综复杂的重叠关系很难用留空法表现,即使用“托物为雪”的方法,(“托物为雪”为于志学命名,意为通过某物象如树枝作为支架,在其树枝上留白,在留白的上面再画另一层物象,在这两个物象中间所夹的留白处没有落墨的区域即为雪)或者靠渲染的方法把物象留白的周围染黑,则留出的那个宣纸的“白地”就代表雪,但是不能表现雪的丰富质感,更不用说表现透明的冰。
1981年5月9日于志学所撰《冰雪山水画技法》写作提纲
1981年5月9日于志学所撰《冰雪山水画技法》写作提纲
1981年5月9日于志学所撰《冰雪山水画技法》写作提纲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于志学做了很大的努力。他曾去向王仙圃老师讨教。王老师当时攻克北方的红松,因为兴安岭主要以红松为主。红松的特点是干直株密,齐似高粱,形态章法,难出变化,在传统中国画中无例可循,不像江南的松树,大多生长石缝中,枝干向横、向侧伸出,千姿百态,竞相争秀,故传统留下很多绘画典范。王老师了解于志学的心情,但面对前无古人的表现北方冰雪的方法,他也爱莫能助。他对于志学说,“你要想自己创造一套表现北方冰雪的画法,谈何容易,因为你完全抛弃了传统那一套,那你就势必失去了传统能给你的经过几千年提炼出来的参照系这个资源,你就需要一笔一笔从头开始,这个难度相当巨大。中国山水画历年来风格演变是有迹可查的,突破一点都十分不易,你现在几乎撇下传统,另研他法,要突破的不止一点,难。太难了!” 〖14〗王仙圃的话引起了于志学的深思,但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很多年过后于志学总结王仙圃的创作时谈到:“王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要改变传统一成不变的绘画模式,他是属于那种融会传统要略又巧于变通,守律而不拘古,创意而循规范的画家,还没能做到大无畏地彻底改变面貌,这可能是他没能走到最后的原因。”〖15〗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