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学冰雪画艺术思想与风格演变》连载:
编者按:该书作者卢平从于志学冰雪山水画笔墨语言形式角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于志学冰雪山水画语言成因的追问中,结合特定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理清了于志学绘画观念的来源与形成,冰雪山水画所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观念,叙述了于志学是怎样从黑土地貌特征中寻找到和传统绘画异样的方法,构建了冰雪山水画绘画语言以及在其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该书通过于志学早、中、后期大量的作品与地貌特征和自然风光图片作为关联比较和形式分析,为冰雪山水画形成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和详尽的素材,展现出画家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以及这种艺术语言对中国画在题材领域的拓宽和对当代绘画材质变革的影响。通过对冰雪山水画绘画语言的管窥,可以反映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山水画革新求变的一个缩影,对中国画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在保持自身传统文脉的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外来因素、创造表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形态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
1964年的于志学 (站)
白石头的顿悟
新的审美理念确定了,于志学更坚定了研究冰雪画的决心。单位不支持,他就由地上转为地下:白天在单位拼命工作,超额完成本职工作,晚上在家里偷偷研究冰雪画。
一次,于志学去大兴安岭一个地区采访深入生活。那是一个平缓起伏的半山区,冬季里被大雪所覆盖。北风把那漫长起伏的山岗上的积雪吹成了美丽的曲线,一轮淡淡的西沉落日悬挂在朦胧的天际,一辆牛车慢悠悠从山岗上爬下来,在日影里滚动,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犹如一首优美的田园诗。下乡归来,于志学便马上把自己看到的充满诗意的画面描绘出来。他用传统的方法留出雪地,结果画完很失望,画面上既没有漫长起伏的山岗,也没有美丽的曲线,北国诗一般意境没有在画面上得到体现。
时间又过去了一段时间。一天,于志学乡下的三舅来看他,看到他房间里满墙挂着的画,不解地问他:“你画那么多的白石头干嘛?”于志学对三舅解释说,那不是白石头,是雪。三舅又认真看了看,再次摇头,“不像,不像,就是一些白石头。”三舅的一席话使于志学顿时豁然开朗:传统是没有画雪的方法,一直是用画石头的方法画雪,现在要想创出一条与传统不同的新路,必须创造出新的雪景画技法和语言。三舅的话引起了于志学的深思,为什么他在主观上已意识到要冲破传统,另起炉灶,可在客观上还是不知不觉在传统圈子里打转转,这就必然徘徊不定,毫无作为。要想表现前人没有表现过的北国风光,不冲破传统的樊篱,彻底抛掉传统绘画的影子是不能成功的,必须有所创造,才能有所前进。“白石头”使于志学明确,打开北国风光大门的这把钥匙是寻找不到的,因为前人并没有制造出来;要想得到这把钥匙,就必须自己亲自锻造。绘画问题的症结找到了,于志学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他重新修正了他的工作目标:锻造一把钥匙,打开北国风光大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