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该书作者卢平从于志学冰雪山水画笔墨语言形式角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于志学冰雪山水画语言成因的追问中,结合特定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理清了于志学绘画观念的来源与形成,冰雪山水画所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观念,叙述了于志学是怎样从黑土地貌特征中寻找到和传统绘画异样的方法,构建了冰雪山水画绘画语言以及在其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该书通过于志学早、中、后期大量的作品与地貌特征和自然风光图片作为关联比较和形式分析,为冰雪山水画形成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和详尽的素材,展现出画家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以及这种艺术语言对中国画在题材领域的拓宽和对当代绘画材质变革的影响。通过对冰雪山水画绘画语言的管窥,可以反映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山水画革新求变的一个缩影,对中国画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在保持自身传统文脉的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外来因素、创造表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形态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
1960年参加工作的于志学
走上美术之路
高中毕业以后,于志学班上四十多位同学除五人被军校选中以外,除于志学以外全部考上了理工科大学,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黑龙江林学院、黑龙江商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及东三省高校,唯有于志学没有听从学校的号召。当时团支部再三做动员工作,让他报考理工科学院,他都没动心,执意要学美术。听王修治老师说东北美专在哈尔滨设点招生,他便苦苦哀求父亲答应他去哈尔滨报考。父亲拿着家中卖口粮仅有的三十元钱,放他只身闯荡哈尔滨。
因为赶考时迟到了一小时,同时更主要的原因是他连考试科目画石膏素描的石膏像从未见过,术科准备不够,于志学落榜了。为了能留在哈尔滨继续学习,监考老师善意地劝他去哈尔滨私立春华美术学校补习第二年再考。
举目无亲的于志学很快就没有了生活着落。为了求学他只好白天“拉小套”,晚上栖息在哈尔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这样苦撑苦熬了半年多。在春华美术学校学习期间,他进步很快。几个月过后就可以帮助校长邹春华画毛主席像。那时完成的伟人像要经过哈尔滨市政府美术工作室审查、签字后才能通过。很快于志学在学校小有名气,他也找到几个朋友合租了住处。好景不长,出租房出了问题,于志学又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经朋友介绍他去应聘哈尔滨六二六工厂的技术工人。
六二六工厂是专门生产军用飞机航弹的保密军工大企业,后来更名为哈尔滨建成机械制造厂。当时录用技术工人要求很严,必须高中毕业,还要有绘画能力,于志学从上千个报考生中脱颖而出。半年多过去了,厂里对于志学的工作非常满意,认为他很有培养前途,要重点培养,便保送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夜大学深造。在近一年的工厂工作期间,于志学学到了很多工业知识,大开眼界,同时也悟出一个道理:要想满足需求,就要革新,这样才能出新产品;而要想出新成果、新产品,就得不断开动动脑,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这些领悟的道理为他日后探索冰雪山水画,不断动脑思索,琢磨新问题,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到哈工大学习不久,于志学渐渐感到画图、制作生产产品,当技术员乃至当工程师,都远离了他要当画家的目标,倘若这样,他还不如高中毕业后直接报考工科大学,于是他毅然决然谢绝了工厂领导当时给他的优厚待遇和寄托的厚望,离开了六二六厂。
于志学不甘心当技术员,又回到社会上挣扎,不久便被介绍到一家私人美术社,承揽牌匾和广告。老板崔老伯是位有文化的手艺人,看出他将来一定有发展,就给于志学起个笔名“问津”。因为于(鱼)得有水,“问津”是寻找水源之意,有了水源就能无往不胜,就有于志学要开始的艺术人生。在美术社工作之余于志学不忘创作,不久他以“问津”为笔名的处女作《空城计》在《黑龙江画报》上发表,令很多人对这位农村来的家境贫寒的小伙子刮目相看。于志学开始不满足于画商业广告赚钱,且受雇于他人,虽然经济上解决了温饱生存问题,但每天工作量很大,没有时间研究绘事,就果断地脱离了崔家,自己租了一间地下室,开了一个“问津美术社”。很快业务就在社会上铺开,形成了自己的一个画广告、牌匾和展览的设计装潢业务范围的小圈子。于志学在工作同时,时刻牢记自己当画家的理想。他在回忆这一段生活时说,“人一定要有追求的目标和计划性,否则很容易被其它因素干扰了方向。我那时如果意志稍微薄弱一点,就会偏离我的理想轨道。因为金钱的诱惑是巨大的,我又是从贫困中走出来的,我当时就牢牢告诫自己,无论是多么大的诱惑,我都不能在赚钱的这条路上走下去。” 〖4〗
于志学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当他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后,就把门关起来,埋头作画,给各报社画插图。1959年,哈尔滨南岗区教育局创办的东方艺术学校的音乐系、美术系和表演系在社会招聘教师,竞争很激烈。当时这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很强,仅音乐系就聘请了当时东北最有名气的前苏联伊加和日本的左藤康正教小提琴,前苏联的鲍霍金教大提琴和教钢琴的佳勃德克。他们都是原苏联某音乐学院的原班人马,苏联彼得堡音乐学院用的音乐教程就是鲍霍金创作的,当时吉林长春电影制片厂都来请这些教师去上课,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于志学以自己的艺术才华被聘为美术系教师。任教一年多后来因为诸多原因学校停办,但这一期间那些优秀艺术家在专业方面的造诣和成就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开始思考在众多美术门类中选取什么专业进行突破。在分析了当时的绘画状况和自己绘画的初衷和审美取向后,他选择了中国画。
当时有四个单位要聘用他:哈尔滨市美术工作者协会绘画门市部,专画伟人像,月薪130元;黑龙江省工业展览馆设计室,搞工艺美术外观造型设计,月薪100元;黑龙江省农业展览馆,搞展览美术设计,画展览的版面和插图,月薪80元;黑龙江省画报社美术编辑,月薪49.5元。面对四家单位的聘用,于志学在思考,是选择待遇优厚的铁饭碗单位,改善生活状况,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放弃优惠条件。最后他认定到黑龙江画报社任美术编辑,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研究美术,贴近他当大画家的理想。于是,他再次毅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其它三个单位的邀请,来到了黑龙江画报社。
1960年于志学被黑龙江画报社编辑部录用,任年画和连环画组的美术编辑。当时社会的美术特征是为工农兵大众服务。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发表的第一个对美术工作的文件就是关于开展年画的指示,号召将年画这一具有光荣民族传统并获得广大人民大众喜爱的艺术成为人民美术事业发展的重点。〖5〗在那段历史时期,全国各地不仅国画家,很多油画家、版画家、漫画家也投入到年画的创作。于志学由于自己没有接受系统的大学教育,从学识和工作能力上都和同事们都有一定的差距。但他不气馁,他把自己摆在一个零的起点,把所有这些问题看成一种动力,他把别人喝茶水、抽烟、看报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他要把没上大学的缺憾补回来。他借来大学各门课程的讲义,看得滚瓜乱熟。他在单位负责编辑连环画。由于连环画的通俗性,解放后连环画成为教育民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发行量很大,作者供不应求,编辑也要从事连环画创作。看似小小64开的连环画,对作者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扎实的创作基本功,还有有较强的人物造型能力,因为连环画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题材太广泛了。有古典小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于志学接触到连环画后,发现自己在农村的生活经验对创作很有帮助,也常能为同事的创作做参谋,不久就兴高采烈投入到连环画的创作者队伍。除了画连环画,当时出版社还有任务,编辑每年要画几幅年画。于志学没画过年画,他又开始对年画进行研究。他仔细留心同事的年画创作,学别人怎么用铅笔起小稿,再学别人如何在小草稿上打格,学别人怎样在非常薄的宣纸上渲染,还学别人如何用两支笔在手中倒换着作画……每当看到别人一个小技巧和新方法,他都默默记在心里,到晚上回家自己继续琢磨苦练,并在练习中总结如何能够既表现出这个技巧的优越性又能有新的突破。经过一段时间,当他的画拿出来时,原来施用这些技巧的同事反过来还向他讨教。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连环画单纯的线条和年画鲜明丰富的色彩和明快的气氛,这些为他后来的人物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是他念念不忘人物画的情结渊源。
1964年,于志学和王纯信合作创作的《暴风骤雨》获第三届全国美术作品优秀奖,两人一同到沈阳进行学术交流介绍创作经验。于志学在工作岗位上除完成编辑工作外,坚持年画和连环画创作。由于他勤奋努力和工作成绩,几次运动整顿出版界的编辑队伍,虽然他学历低、出身不好,但都被编辑部破格留用,1980年于志学被选为黑龙江省第五届劳动模范。(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