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  会员注册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

2018中国冰雪画派新疆行系列报道

首   页 书画艺术动态 历代山水名家 当代山水名家 网站推荐画家 实力派画家推荐 理论之窗
各地美协组织 展销大厅 书画定制 国画山水流派 艺海趣闻轶事 书画收藏指南 合作交流
      当代山水画名家
白雪石 傅家宝 郭公达
刘继潮 章 飚 裴家同
朱松发 朱修立 陈玉峰
张自生 朱 冰 张卫平
  更多
      历代山水画名家
展子虔 李思训 李昭道
王 维 关 仝 荆 浩
巨 然 郭 熙 李 成
米 芾 王希孟 张择端
范 宽 马 远 夏 圭
李 唐 刘松年 王 蒙
倪 瓒 赵孟頫 黄公望
仇英 查士标 唐 寅
文徵明 董其昌 朱耷
龚贤 梅清 石 涛
王 翚 王时敏 吴石仙
萧云从 王原祁 吴 历
  更多
      书画收藏指南
2009年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市场价格状况统计
教你如何欣赏国画
教你如何收藏国画和鉴别真伪
书画的鉴赏、保养与收藏
书画的鉴赏、保养与收藏
悬挂字画的窍门
如何保存收藏的字画
书画收藏家成长秘笈:三大基本功七项注意
投资书画“四字方针”
当代书画收藏进阶
书画收藏五忌
字画收藏小知识
怎样选择书画收藏品
收藏名家书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收藏“四忌”
收藏中国书画最好不装裱 画心保存有利长期保护
文房用品的品位身价
平民收藏如何捡漏
提高鉴赏能力 艺术品投资:长假修炼内功好时机
非理性投机都会失败 艺术市场绝非股票市场
北强南弱 艺术品市场区分南北值得商榷
赝品书画并非全是“劣品”
宋元书画为何屡以天价成交?
小印章有大乾坤:如何判断一枚印章的价值?
艺术品秋拍3看门道 书画投资:细节决定成败
市场亮点:大名家女性题材画是收藏上好之选
艺术要与聪明的钱结合?
粉彩瓷板作品《黄山四千仞》拍出680万元高价
民企进入艺术品市场最盼资金安全
郭庆祥谈清代皇家宫廷艺术收藏品
圆明园海外寻宝 大英博物馆担心中国追讨文物
骗子模仿书画家范曾声音 卖假“奇石”等行骗
艺术品秋拍3看门道 书画投资:细节决定成败
万达10年:斥巨资收藏名画期待丰厚回报
今日中国艺术市场当真回暖了吗?
中国艺术拍卖企业距离“垄断寡头”有多远?
  更多
      各地美协组织
安徽省淮北市巾帼画会
安徽省宿州市美术家协会
安徽省宿州市青年书画家协会
安徽省芜湖市美术家协会
安徽省宣城市美术家协会
安徽省池州市青年美协会员名单
安徽省池州市美术家协会
河南省周口市美术家协会
河南省漯河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河南省新乡市美术家协会
浙江省金华市美术家协会工作会议磐安召开
山东省五莲县美术家协会
  更多
 
    冰雪画派的星星之火
冰雪画派的星星之火
作者:卢平   文章来源:中国冰雪画派   加入时间2022-9-5 11:25:22

   

20世纪80年代初于志学为冰雪画培训班学员讲课 (2).jpg

20世纪80年代初于志学为冰雪画培训班学员讲课


冰雪画派的星星之火


       要论冰雪画派的星星之火,需要先从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探索和问世谈起。因为有其探索才有冰雪画;有了冰雪画才产生了冰雪画会;有了冰雪画会才形成了冰雪画派。

20世纪80年代初于志学为冰雪画培训班学员讲课.jpg

20世纪80年代初于志学为冰雪画培训班学员讲课


       从1960年开始,于志学立志为北国风光立传,开始探索冰雪山水画研究冰雪山水画。其中经过的艰难坎坷不言而喻,此处不做作赘述。1962年发表于《黑龙江演唱》的《走亲戚》,是于志学最早发表的带有冰雪背景的中国画作品,冰雪元素只能作为人物画的陪衬背景出现。经过三年多的反复探讨、实践,于志学通过对中国画调剂进行改革,发现了“矾水水痕线”,终于寻找出一套描绘冰雪的技法——“泼白法”“重叠法”“雪皴法”等前人所没有创造过的画雪的新的基本技法,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树上的雪、地面的雪、江上的冰块等。之后于志学在此基础上不断实践,反复推敲,积极改进,又画了数以千计的画稿,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于1966年创作了第一幅冰雪山水画——“白山黑水”,接着又画了“冰上捕鱼”等。这一时期他作品的“冰雪语言”不够成熟,其中最难以克服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画面发灰,由于主导画面的冰和雪都是白的,天空云水是白的,宣纸也是白的,画面都是灰蒙蒙的,缺少中国画的墨气和分量,这个问题使冰雪山水画徘徊不前很久。正当他要全力以赴进行冰雪画的攻坚时刻,“文革”开始了。于志学成为了“走白专道路”的典型,“地富反坏右狗崽子”,被剥夺了绘画的权利,冰雪山水画的研究被迫搁浅。直到1年之后才被解冻,被单位抽调宣传毛泽东思想,画宣传画。在1967年他创造了“倒锋用笔”,之后两、三年被迫停止了对冰雪画的研究,直到1971年。

1979年于志学在北极国际书店创作.jpg

1979年于志学在北极国际书店创作

1979年于志学在北京国际书店为在新加坡举办个展而创作.JPG

1979年于志学在北京国际书店为在新加坡举办个展而创作

1979年在北京国际书店与德国外交官交流IMG.jpg

1979年在北京国际书店与德国外交官交流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随着中苏两党分裂,两国国家关系越来日趋紧张,中苏边界争端持续升级。1969年3月的珍宝岛边境事件,使中苏边界冲突达到白热化程度,苏联甚至要对中国采取“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中苏战争一触即发。由于中苏两国边境不断出现争端,两国关于边境领土之争的论战也不停息。为了用铁的事实证实大兴安岭西北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于志学奉上级命令要去那里报道在那一带游猎的中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按当时的政治挂帅的要求,这样艰巨的重任应该落在出身好、“根红苗正”、政治立场可靠的业务骨干身上,才能经受住大是大非尤其又是边境地区第一线的严峻考验。但由于历史上原因加之“文革”动乱,社会上对游猎鄂温克民族不了解,有很多传闻。出版社具备条件的同行都对去那一地区有着戒备和恐惧心理,所以最后这个艰巨的重担就轮到了于志学这位“白专典型”和“富农狗崽子”“黑五类”身上。于是,1971年冬,于志学阔别十年再次重访鄂温克,又一次来到大兴安岭,来到游猎鄂温克民族中间。虽然当时来看异常危险和艰苦,甚至可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但正是这次大兴安岭之行,历史给了于志学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它成为于志学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节点之一,成为他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1980年第5期《美术》封面发表于志学冰雪画作品《》.JPG

1980年第5期《美术》封面发表于志学冰雪画作品

1980年第5期《中国建设》DSC_5292.jpg

1980年第5期《中国建设》

        经过1971年对大兴安岭的考察,于志学对北国大自然之美又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雪地里的河水总是黑色的”奥秘后,解决了冰雪山水画上不了重墨的问题,重新燃起了他创作冰雪画的激情。他重拾五年前的研究。1972年后于志学根据北方林海雪原的特点,着力解决表现宏观气象的大面积雪原、冰凌、冰柱和冰川等北国冰雪,陆续完成了早期的冰雪山水画作品。但因“文革”还没有结束,还不能冲破“文革”艺术的桎梏。从他这几年发表的作品来看便可得知,他主要的精力和作品仍是以人物画为主。1972年于志学创作的《瑞雪》,是于志学目前存世最早的一幅冰雪山水画。《瑞雪》代表了于志学这一时期作品的总体特点:生动朴实,自然和清新。但这时的冰雪画用笔、用墨均反映出早期冰雪画语言尚在摸索、贫乏和功力的薄弱,表现冰雪的技法所应当反映出的冰雪的质感也不尽人意,但这毕竟是于志学历经12年的艰苦奋斗的一个成果。这一时期于志学还根据大兴安岭所见所闻创作了《沸腾的林海》《不夜的兴安》等作品。

1980年第5期《中国建设》DSC_5293.jpg

1980年第5期《中国建设》

       1973年于志学创造了冰雪山水画的“滴白法”,更加丰富了冰雪画的表现力,“滴白法”为于志学未来的创作拓展的了新的领域,并为研究冰雪花鸟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4年,正值毛泽东主席号召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10周年,从新华社到地方掀起一股宣传“铁人王进喜”的热潮。于志学也为创作连环画《铁人王进喜》而多次到大庆、到甘肃玉门、敦煌以及新疆克拉玛依采风写生体验生活,又中断了两年冰雪画研究。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和民族终于从十年浩劫中解放出来,于志学一鼓作气创作了冰雪山水画作品《春曲》《解冻》《三江春早》《边塞十月》等。1979年于志学应新加坡“海鸥画廊”邀请,成为改革开放初期赴海外举办展的画家之一。在出国之前,于志学在北京中国国际书店筹备新加坡个展的作品。这次北京之行,也是于志学艺术人生的一大节点,对冰雪山水画的推进产生了重影响。

1980年于志学为副团长的黑龙江美术代表团赴日本富山县举办“黑龙江省画家五人展”-2Scan10059.jpg

1980年于志学为副团长的黑龙江美术代表团赴日本富山县举办“黑龙江省画家五人展”

1980年于志学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冰雪画《冰凌花》.jpg

1980年于志学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冰雪画《冰凌花》

       于志学到海鸥画廊办展与一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有关。那一天,于志学在家中作画,同事刘巨兴带一位客人曾女士来于家拜访。曾女士原是哈尔滨某中学的教师,后加入了新加坡籍,她最近回哈尔滨探亲准备回国,因为新加坡人喜欢中国画,想求于志学几幅画作为礼品带回去。于志学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又是走“白专道路”的典型,在“文革”中吃尽了苦头,听说要同有“海外关系”的人有纠葛,就一口回绝。刘巨兴不死心,第二天又领着曾女士来到于家。他见于志学仍是态度坚决,不给面子,干脆自作主张,自己动手从于志学的“画墙”上揭下了一张于志学刚画完的驯鹿小品和一张冰雪山水画交给了曾女士。那位曾女士回国后,她的一位远房亲属——海鸥画廊的经理发现了于志学的画,非常喜欢,便要为于志学在新加坡举办展览。那时文革结束时间不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文革”的影响仍在,长期“左”的错误倾向的束缚还没有冲破。新加坡的这封邀稿函信件,被出版社的同事龚兆坤首先看到,他一边幌着信一边话里有话地说,“这‘文革’搞得还不彻底,海外关系还没全挖出来”,边说边把信函放在于志学的办公桌上转身走了。于志学见到信封上的寄信地址赫然写着新加坡的字样,都没敢私自拆信,直接交给了党支部。那时鲜有画家出国搞画展,国内一般单位没有资格承办出国展览,政府和公安部门审查也十分严格。经过层层手续,在多方努力下,黑龙江省外事部门同意由北京的国际书店为于志学承办新加坡的个人画展。

        国际书店,又称中国国际书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办的最早图书进出口公司。1949年12月成立于北京,主要经营书刊进出口业务和进口书刊的国内发行工作。现为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因当时走出国门还属新生事物,国际书店很重视这个展览,特别邀请于志学来北京在国际书店为这次展览进行创作。没想到这次的北京国际书店之行,为于志学冰雪山水画问世和传播带来了没有想到的契机,成为冰雪山水画兴起的一个前奏,与冰雪山水画命名、冰雪山水画传播到国外、引起西方研究东方美术的著名学者的肯定与赞赏、国内艺术媒体井喷式报道效应与打开社会的广泛认知度乃至后来的获奖、被国际著名传记机构纳入世界名人录等都有直接的关联:

1981年2月2日《中国日报》DSC_5300.jpg

1981年2月2日《中国日报》


1、出国办展引起媒体关注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全面开启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1979年的中国美术界也异常活跃,伤痕美术、星星美展、首都机场壁画以及关于艺术形式美的讨论,释放出中国新时期的艺术发展的巨大潜力。这个时期世界很多国家也对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保有浓厚的兴趣,对中国出现的打破旧的传统绘画模式的新艺术充满了热情。但当时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最开始的状态,也是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最开端的状态,某个画家能出国办展那是“值得大惊小怪的荣誉”。于是,于志学出国办展引起了北京很多重要媒体的关注,国内一些重要报刊介绍了冰雪山水画,尤以当时《中国建设》资深记者鲍文清的率先采访最具代表性。

       《中国建设》杂志,是1950年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1952年由宋庆龄创办的,在北京出版,主要向国外发行。主要向国外介绍中国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少数民族、旅游风光、文物考古等。有英文版、西班牙文版、法文版、阿文版、俄文版和葡萄牙文版。外文版的读者对象包括学生、教师、科技人员、医务人员、新闻工作者、商人、职员、工人、家庭妇女等;中文版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华侨、华裔、台湾及港澳同胞。该杂志的英文名字为“China Reconstructs”,原意是“中国重建”,中文则简化为“中国建设”,发行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杂志用事实说话,报道真实,内容丰富多彩,文章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很好地反映了新中国的变化,很受人们喜爱。(1990年1月,该杂志易名为《今日中国》)。

       鲍文清是一位学识广博、目光敏锐、文笔犀利、为人干练的女记者,先后担任过《大连日报》编辑、记者,《俄文友好报》《俄文友好周刊》及《人民中国》的记者,发表过许多优秀的报道,拿过新闻奖项,被人称为“京华四大名记者之一”。她非常敏锐地发现了于志学冰雪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的突破,给予了极大的热情肯定和支持。


2、冰雪山水画命名

       鲍文清慕名对于志学进行采访后,看到冰雪山水画后很激动,认为这是一个崭新的中国画样式。按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分类的要求,其泼墨山水、浅绛山水、重彩山水和金碧山水等来划分,冰雪山水画归不了类。于志学的画既不同于上述这些画种,又与传统雪景画不同。鲍文清对于志学说:“你的画是个新画种,就如同新生的婴儿得有个名字,你的画也得起一个自己的名字。”她当时看到于志学正在创作的一幅作品的题名是《冰雪山林图》时说,“你的画就叫‘冰雪山林画’吧。”当时在国际书店的《中国文学》的美术编辑陆延建议,应该把“冰雪山林”改为 “冰雪山水”,叫“冰雪山水画”,这样既符合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分类,又符合冰雪山水画这一类绘画的题材、内容和独特技法语言等特点。就这样“冰雪山水画”被正式命名,并被媒体引用,后来就被社会广泛叫开了。在《中国建设》1980年第5期杂志上,冰雪山水画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对国外发行的刊物上,以后又陆续出现在国内外很多报刊杂志上。渐渐地冰雪山水画成为于志学用矾墨做调剂描绘冰雪题材绘画样式的专用名称。后来很多人把冰雪山水画的范围放大,把用传统雪景画方法创作的表现雪的题材绘画也泛指为冰雪山水画,其实后者不属于冰雪画的范畴之内。


 3、众多媒体报道介绍冰雪山水画

       自此,于志学冰雪山水画作品相继出现在《美术》《人民画报》《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的封面和封底,《人民日报》《中国报道》《诗刊》《中国书画》《中国书讯》《解放军文艺》《新华月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旅游》《中国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新华月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画》《北京周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媒体都先后发表了于志学冰雪山水画作品,冰雪山水画受到了国内主流媒体的普遍关注。


4、冰雪山水画上了《美术》的封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了思想,去掉了“文革”以来的精神桎梏,也为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在于志学来北京之前,曾投稿给《美术》杂志,寄去了自己的冰雪画作品,当时就得到了《美术》第一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何溶的肯定。两人曾就作品创作的主导思想和绘画语言等问题有过数次的电话交流,于志学也曾给何溶写过信谈自己的创作理念,得到了何溶的积极鼓励。何溶是一位出生于满族望族,有着良好民主气息氛围的家庭。他曾在上海大同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读英国文学,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并留校任教,是徐悲鸿、吴作人、王朝闻、董希文等艺术大师的得意门生。1953年何溶参与了美术界权威刊物《美术》杂志的创办,是一位有胆有识、有开放心态,能善于及时敏锐地发现新艺术,鼓励新探索,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编辑。于志学的冰雪画艺术创作的个性化风格与具有艺术眼光、善于及时发现具有创新意义的何溶的主张十分契合。1979年《美术》杂志第9期发表了于志学的冰雪画《美哉冬雪》,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

        在国际书店创作期间,何溶得知于志学来到北京,将去新加坡办画展非常高兴。在此期间,于志学带着自己的作品亲自拜访了何溶,想听听他对冰雪画改进的意见。于志学详细向他介绍了冰雪画的创造动因和具体创作方法,以及自己对北方绘画的一些观点,他也就冰雪画创作问题和于志学交换了看法。1980年,《美术》第5期的封面上刊登了于志学的冰雪画《北国银装》。这在文艺界还没有完全打破“文革”禁区的1980年,带有任何创新和个性化新作品出现,都会遭到一些人甚至是权威人士的责难。何溶明知这些阻力,依然对冰雪画这一新生事物充满了热情,顶着风浪,在他所处的体制内位置,倡导自由、创新、反叛传统程式化的艺术形式,为冰雪山水画在中国画坛的传播起到了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产生了一种轰动效应。因为在那段历史时期,人们对当时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初期产生的新生事物有着极度的敏感,一本权威刊物、一次展览、甚至一幅画便可能引导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潮和艺术运动,而《美术》又是首当其中。因为《美术》杂志中国美协主办、是国内唯一的权威美术刊物,是那个时代国内几乎所有专业及业余美术工作者和美术爱好者必读的一本重要杂志,影响极广。周尊城曾谈起一次黑龙江省美术出版社编辑郭广业到林口讲学时,说他1981年到南方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时,人家一说黑龙江的画家,就知道于志学,别人谁都不知道。

        因冰雪画作品被《美术》发表在封面上,使全国美术工作者随即知晓了冰雪画,于志学这个名字也不胫而走,开始被美术界关注。后来美术界的很多人谈起对冰雪画和于志学的印象都会提到缘于1980年的《美术》封面。


5、北京画院讲学

       在国际书店创作期间,于志学又见到了北京画院著名画家李颖。俩人是在以前一个展览会上相识的。李颖与于志学同年,都是山水画家,李颖为人真诚友善,热心诚恳,是赫赫有名的吴镜汀、秦仲文、郭传璋等老先生的弟子,其作品传统功力深厚,又具有时代精神,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在北京很有名气。李颖与于志学相见分外高兴,他十分欣赏于志学的创新精神,并把冰雪山水画向北京画院院长尹瘦石进行了介绍。一天李颖打来电话说他们画院尹院长想请于志学去讲学,讲创造冰雪山水画的经验和体会。于志学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感到突然,没有应允。后来李颖又让陆延来说服于志学。犹豫不决的于志学不知怎样处理为好,就去北总布胡同拜访《美术》主编何溶先生。何溶不仅是于志学的支持者,也是位国画家,他对绘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造诣。何溶劝他最好不要轻易去,“那里都是全国有名望、有影响的画家,你不能去给他们讲”。过了几天,何溶又给于志学打来电话,说北京画院的讲学还是应当去,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这时家乡的朋友们也知道了这件事,黑龙江省美协的赵景深特意给他打电话,告诉于志学不能去,“你在那儿讲学,就是在喇嘛台(哈尔滨著名的俄罗斯东正教堂——圣尼古拉教堂,文革中被破坏)尖上跳舞,跳好了,你是无限风光在险峰;跳不好,你就得大头朝下栽下来,一辈子也别想翻身”。但于志学在何溶的鼓励下,决心已定。

       带着北京画院院长尹瘦石的亲笔邀请信,于志学来到北海古柯庭的一个会议室。当李颖陪着于志学走进会议室时,屋里已经坐满了人。有院长尹瘦石、老画家潘絜兹、韦江凡以及刘春华、周思聪、张仁芝、王为政、石齐、纪清远等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记者宋朝辉正在准备现场拍摄。位于会议室中央,摆着一张大桌子,上面备好了宣纸和画具。在尹瘦石院长主持下,于志学从北方的地貌特征讲起,讲冰雪山水画创造的动意,讲如何深入生活创造冰雪画技法,并进行了雪松、树挂等冰雪画技法示范。在座谈会上,北京画院的画家反响激烈。老画家潘絜兹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于志学敢于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北国风光的精神。艺术贵于创新,他能提出北方‘平和白’的观点,说明他对北方生活的熟悉和热爱,他才能锲而不舍地大胆去画,敢于创新,于志学这种独特技法是来源于生活,是前无古人的”;画家周思聪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于志学勇于吃螃蟹的首创精神,如果大家仅仅学习于志学创造的这种技法,出现各家于志学,是不可取的,希望别刮这样的风”;画家张仁芝说,“于志学的画有创造,有突破,画出了别人所没有画出的美,突破了旧的程式,做出了贡献”;青年画家石齐等人也认为冰雪画“在中国画创新的道路上做出了榜样”;画家王为政对于志学如何改变调剂的创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询问……与会画家们一致认为,于志学的这次讲学是粉碎四人帮后北京画院的第一次学术交流会,开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通过这次讲学,使新老画家更进一步明确中国画创新和技法的突破必须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勇于实践。


6、引起西方学术界对冰雪画的关注

        对于七十年代末的中国大陆历史新时期,西方的艺术史专家和学者也保持着极大的关注,他们希望把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杰出艺术家介绍到海外,便把目光落在有创造性的画家于志学身上。

       一天在国际书店作画的于志学接待了一位意大利佛罗伦专门研究东方艺术的专家萨·吉丽丝女士的来访。吉丽丝在鲍文清的陪同下来访,显然鲍文清在《中国建设》上发表的于志学作品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吉丽丝在冰雪山水画中看到了中国现代艺术带来的一缕清新之风,从她的思维视角她看到了于志学具有某种先锋精神的艺术锋芒和对传统中国画千年不变形式与程式的反叛。她对冰雪山水画将会得到世界艺术界的认知充满了信心,她表示想做一位推手,向西方推荐中国的这种新锐艺术,甚至要把于志学带到意大利米兰、佛罗伦萨以及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走向世界的舞台,成为西方所熟知的艺术家。1981年2月2日《中国日报》发表了吉丽丝的《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独具一格》。后吉丽丝因意外离世,她的计划未能实施。

        后来还有中国国际书店的朋友郭继先,极力想把于志学的冰雪画推到世界商业舞台。郭继先介绍了美国休斯顿的亚麻丝画廊老总,想把于志学的冰雪画引入美国和西方的商业市场,这样需要向单位借调于志学。因于志学所在的单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坚决反对,说“共产党人不能卖人”,导致合约流产。后亚麻丝画廊另择人选改为对韩美林进行全面包装宣传。

       在北京国际书店期间的1979年,于志学招收了第一位学冰雪山水画的弟子——关雷。关雷是北京民族文化宫的美术创作员,慕名前来拜访学习冰雪画。关雷当时31岁,是一位朝气蓬勃很有抱负的画家,学习很刻苦,深的于志学喜爱。于志学参加第五届全国美展并获三等奖的作品《塞外曲》就是当时于志学在国际书店为关雷所做的示范作品。后于志学对这幅作品比较满意,将此作品送到省美协秘书长回耽处,带去北京参加了第五届全国美展的评选。但后来因于志学离开了北京,关雷学习过程中有很多不解之难题,那时又不像现在这样网络信息方便,关雷后改画佛教题材,深入敦煌数年,造诣很深。

       从北京回来以后,于志学的冰雪画在全国美展获奖。很多来自各地画家要学习冰雪画的信函落入于志学的手中,写信人主要以东北年轻画家尤其是黑龙江画家和美术爱好者为主。于志学坚定了把冰雪画传播出去,弘扬北方文化的理想。从1980年以后,于志学在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的“美术创作学习班”任授课教师,学习班三个月一期,他连任了三年,以讲中国画特别是冰雪画创作为主,也会不定期的工人文化宫的美术讲座中传播冰雪画。事实上,于志学是冰雪画的最早传播者,周尊城和刘彩霞都曾记载过自己在工人文化宫听于志学讲课的事情。同时,于志学也利用去省内其他地方出差的机会传授冰雪画。黑龙江省的林口地区最先出现反响。早在“文革”前期,于志学就曾来到林口县进行过调研和连环画的组稿,与林口县文化局和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有过接触,林口县文化馆馆员衣晓白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了几本连环画,都靠当时在省出版社当美术编辑的于志学帮助扶持。所以冰雪山水画在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后,1980年,林口县文化馆美术组副组长魏风才(后任副馆长)直接来哈尔滨向于志学求教。三年后魏由林口调离佳木斯二中任教。继魏风才之后县委办公室的邓景儒(原县文化馆创作员)也专程来到哈尔滨,学习冰雪山水画,衣晓白也在那个时期和于志学学习冰雪画。随着接到要来学艺的信件增多,于志学有了底气,他萌发了要开办冰雪画学习班、教授弟子传播冰雪画的想法。

1981年3月于志学写给王光伟老人的信首次谈到对组建冰雪画派的看法IMG_20191228_0073 (1).jpg

1981年3月于志学写给王光伟老人的信首次谈到对组建冰雪画派的看法

1981年3月于志学写给王光伟老人的信首次谈到对组建冰雪画派的看法IMG_20191228_0073 (2).jpg

1981年3月于志学写给王光伟老人的信首次谈到对组建冰雪画派的看法

       1981年于志学在与黑龙江省副省长王光伟老人通信中谈到了对培养弟子的看法。王光伟老人是一位老资历的国家级领导干部。早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处处长、嫩江省政府秘书长、东北人民政府统战部秘书长。后来到延安任马列主义研究室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兼机关党委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统战部秘书长,后任国家计委副主任,1978年后,王光伟任黑龙江省省委委员。

       于志学和王光伟结识于北京国际书店。王光伟是一位文化修养极高、聪明睿智的领导,他得知于志学创造了冰雪山水画,很感兴趣,几次到国际书店看于志学创作,和于志学进行交流。当时于志学还不清楚王光伟老人已在黑龙江省任职,以为他只是北京某部的领导。于志学十分敬佩王光伟的博学多才,也十分钦佩他天赋超强的记忆力。在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国访问苏联期间,要就“中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贷款、贸易和建立航空联系等问题达成合作的协议。结果和斯大林谈判时发生很多分歧,谈判进行得不愉快。毛泽东决定让周恩来总理带贸易部长和其他必要助手及文件材料来莫斯科签订条约。周恩来总理特意找来王光伟。在谈判桌上,王光伟大脑的记忆力如同计算机一样,对苏联政府过去对中国的援助和我们给苏联的回报了如指掌,一一道来,及时解决了谈判中关键环节,最后双方经过多次会谈,最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议》等文件,基本达到了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的目的。于志学和王光伟老人在北京交谈了很多事情,对老人志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感触极深。他语重心长地对于志学说:“一个伟大的民族要有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是由伟大的艺术家创造的;伟大的艺术家是党、人民和社会培育的。”王光伟老人后来多次重申过他的这个观点。两人越谈越深,谈文化,说历史,议今天。从北宋的宣和画院促进了当时文化艺术的繁荣谈起,说起东北地区传统汉文化积淀薄弱的现状,于志学也谈起自己创造冰雪山水画的动因就是为了要为北国风光立传的志向,王光伟非常赞同于志学的想法。两人越谈越投机,又谈到龙江文化的振兴应有强有力的画院机制,这样才能对黑龙江画家艺术的提升起到鼓励和促进作用。就这样,不约而同地两人对在黑龙江省成立画院的想法有了共识。不久,王光伟便在黑龙江提出了成立黑龙江省书画院的倡议。

1982年第2期《人民画报 》封底发表于志学冰雪画作品《春曲》IMG_6329.jpg

1982年第2期《人民画报 》封底发表于志学冰雪画作品《春曲》

1983年5月于志学在哈尔滨主持《刘国松美术作品展》后陪同刘国松到黑龙江大庆采风(左3于志学,右3刘国松)1.jpg

1983年5月于志学在哈尔滨主持《刘国松美术作品展》后陪同刘国松到黑龙江大庆采风(左3于志学,右3刘国松)

       此时全国部分省市已成立了画院,更坚定了王光伟的这一信念。在时任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的主持下,在王光伟副省长的亲自协调下,省委省政府采用了王光伟老人的倡议决定成立黑龙江省书画院。为此,上级部门特抽调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部主任关毅组建画院。关毅挑选了于志学及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部的编辑杨沙及油画家李秀实共四人参与黑龙江省画院最初的筹建工作。

        结识王光伟老人后,于志学喜欢有事情听取老人家的意见,老人家识达古今,有内涵,对问题看的深远,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足智多谋,从容大度,于志学愿意让老人为自己指点迷津。在与王光伟交往的数载中,于志学多次蒙受他的关怀和教导,受益匪浅,并敬仰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道德人格魅力和身体力行的崇高风范。1981年3月,于志学在回复王光伟老人的信中说:

      “您的来信我反复看了多遍,字里行间渗透出您对我省美术事业的真切关怀。您的一些建设性意见非常中肯,您想到的‘白派山水’的问题,也是我多年所思考的问题。一个派别的形成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如‘黑派山水’是李可染老先生创造的。但因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任职就近水楼台带出一批高徒,如日本人称为的李家‘四高徒’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可观的有强大影响的阵容。我省的版画界以晁楣为首的版画家就搞成了一个‘北大荒版画’,形成了一派。如果我的‘冰雪山水画’也要闯出一个新天地,形成一个和‘黑派山水’相对应存在的‘白色山水’得具备很多外界因素,也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那就是说得有领导的支持,组成一个探险小分队,选拔那些有胆有识不怕牺牲的开创者,去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这是为我们北方山水不入画的结论翻案和立传的大事。要想做到这一点,正如您所说‘得有几个人’。现在吉林的冰雪山水画创作就搞得很突出,反映很强烈。他们已经来过多次信要和我们搞一个学术团体——冰雪山水画会,专门来研究这个问题,但我始终没有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我主要有顾虑,对于我自己来说,无论征途上有多少艰难险阻,我都要坚决地干下去,我也有信心。把冰雪山水画再向前推进。但一涉及到要搞一个学派,我担心有人说闲话。我在文革前因为突出业务所受到的打击和排挤,您都是清楚的,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当然,我也并不是因为怕受排挤和打击就缩手缩脚,我只是怕我一旦陷入这种境地,就连画画的权利和自由也没有了,那无疑就是扼杀我的生命。”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王光伟老人对创建北方艺术流派的支持态度并指明了具体做法“得有几个人”,也看出于志学对创建冰雪画派的理想和对现实存在的一些顾虑以及他对坚持弘扬北方冰雪文化事业的决心。

         到了1982年,王光伟老人所说的“得有几个人”出现了。首先是当时在黑龙江省林口县电影院任美工的周尊城。周尊城是林口县电影院美工,来之所以来哈尔滨拜师求学业,是因当时牡丹江的文化名人付伯庚的点拨。傅伯庚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有内涵的文化人。他的学识和阅历鸿博、精深,他的文章与他特立独行的风格一样,语言犀利,哲理深刻,切中要害,颇有见地。在文革期间,黑龙江省尚志县出了魏雨田杀人集团案件,于志学到林口了解案情时认识了付伯庚。付伯庚接触到于志学后,对于志学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观念非常认同和折服。当时于志学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任职,在连环画创作上很有成就。但当时于志学就想到,“黄胄画驴画得好,我们要向黄胄学习。北方有驯鹿,我们可以画驯鹿,可以画冰雪。”于志学对未来充满自信的状态和坚韧不拔的艺术气质感染了傅伯庚。于志学接触到傅伯庚以后,也很想让他接过冰雪画传播的大旗,所以和他的书信联系十分频繁。傅伯庚对于志学的冰雪画在社会上产生的震动,包括1980年于志学被尹寿石邀请去北京画院讲学,单枪匹马打进北京城,当时《人民日报》《中国画报》《中国书画》《诗刊》《解放军画报》《新华文摘》《解放军文艺》《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新华月报》《中国日报》等报刊杂志纷纷用大版篇幅发表于志学的冰雪画,评价很高,然后辐射到国外,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香港等地区的情况,他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带着付伯庚给于志学写的信,周尊城在文革期间专程来哈尔滨拜访于志学。1982年,付伯庚告诉当时任林口电影院的美工的周尊城,让他趁着参加文化局组织的电影美术进修班的机会,来哈尔滨拜于志学为师学习冰雪画。傅伯庚特意嘱咐周尊城,“于志学老师创造冰雪山水画新画种,形式新,语言新,非常适合表现北方的冰雪世界。于老师有理想,有抱负,想把冰雪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需要培养接班人,很想物色几位好弟子做接班人。要很好把握机会。”他建议周尊城在没见到于志学老师之前,临摹几幅冰雪山水画拿给于志学老师看。所以,周尊城见到于志学后,拿出按照于志学冰雪画印刷品临摹的两、三幅习作让于志学点评。于志学看了以后说,“你就住到我家吧,看我画,和我学”。这样,周尊城住到了于志学在哈尔滨南岗区联部街8号一间半的小平房的家,于志学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一遍遍地示范,周尊城也“越学越有兴趣,一发而不可收”,就这样开始了他与冰雪画结缘的人生。

1984年于志学与早期弟子(前排左1王超文、左2于志学.jpg

1984年于志学与早期弟子(前排左1王超文、左2于志学)

        在教授周尊城学画的一个月期间,于志学谈到他想要发展壮大冰雪画队伍、培养弟子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冰雪画会的计划和想法,得到周尊城的赞同。于志学便向周尊城部署从他的家乡林口做起。第一步就是回到林口后办冰雪画学习班和培训班,以冰雪画示范教学为主,传播冰雪画,发展一批人。这样周尊城回到林口后很快就按照于志学的部署,着手举办冰雪山水画学习班、培训班,传播冰雪山水画,在林口吸收了一批冰雪画爱好者和画家。

八十年代于志学接到的部分求学信函2019_12_28_22_04_IMG_8380 (2).JPG

八十年代于志学接到的部分求学信函

        于此同时冰雪画也影响了省外美术工作者。1982年吉林省胶合县文化馆的杨乐中曾先后三次来哈尔滨拜师专程学习冰雪山水画,回乡后组织成立了“乡土画会”,以创作冰雪山水画为主,得到了吉林市美协的重视,并成立了当时称为“冬画”为主体的画会,并与南方进行了交流展览,吉林画报于1983年进行了专题报道。

1985年冰雪画培训班学员在听课.jpg

1985年冰雪画培训班学员在听课

1985年于志学指导弟子杨东平、姜恩莉、宋秉鑫创作 IMG_0021.jpg

1985年于志学指导弟子杨东平、姜恩莉、宋秉鑫创作

       这一时期,北安群众艺术馆美术干部的韩辅天也特意来哈尔滨拜师,不断往来于志学画室,于志学也对他进行了安排和部署,让他发动和组建北安市冰雪画研究小组。不久,在北安地区文化局担任领导的吴国言介入其中。有政府职能部分的身份,更有利于他们积极组织冰雪画爱好者,举办冰雪画学习班,创作冰雪山水画,扩大冰雪画创作队伍。当时在哈尔滨还有姜恩莉、哈尔滨师范学院美术系学生王朝文、顾国伟,1984年来哈参加“空军文艺教导队”学习的福建的杨东平及1985年黑龙江抚远的宋秉鑫等人,他们成为于志学早期的弟子。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烟台市优秀美术作品展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

搜藏网 福建美术在线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更多友情链接

网站版权持有人:中国 山水画艺术网

页面浏览设置:1024×768分辨率

本站中文名称:中国山水画艺术网    本站网址www.zgsshw.cn  本站所有资料信息未经我站同意禁止转载,否则法律责任自负。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部电话:13805590554   电子信箱:6-0-8@163.com  工作专用QQ:384169963    2522440660    

办公微信:zgsshw  法律维权: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  皖ICP备11008522号-1   备案图标.png皖公网安备 341003020002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