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少儿美术创作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富有生气。但是,在欣欣向荣的景象后面尚存阴影。笔者在从事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当下之时,由于各种功利的驱使,少儿美术活动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违背少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正在孳生、蔓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孩子们在精彩纷呈的生活图画面前,创作活动变得有些无所适从,有的甚至减弱或丧失了对绘画创作的兴趣。笔者试图就少儿美术活动误区做初步解析,以求教于各位老师。
一、功利驱使的怪影,使一些少儿绘画活动出现问题
现象一:“东西南北中,都来抓学生”
社会上有些部门纷纷搞各种形式的活动,热衷于搞动辄百米、数百米、千米的长卷现场作画或壁画。活动的组织者往往美其名曰,给孩子们创造机会,实则是利用孩子们的劳动为其本部门的工作增光添彩。于是乎,出现了烈日之下,家长、老师、群众为孩子打伞遮阳,孩子们俯首跪地作画的感人而痛心的场面。烈日之下,现场作画的孩子中暑的情况屡有发生。家长、教师的意见大,只有天真的孩子们在忘情地艰苦地作画。据统计,在某地区,一个月中,这样的长卷现场作画活动竟有3次,其中一次是某度假村举办的,另一次是某旅游企业单位组织举办的,第三次是环保部门组织的。无独有偶,又是这个地区,在另一个月又接受了在一个月内为某企业的围墙画数百米壁画的任务。
现象二:“上下左中右,都来搞比赛”
有的私人或企业通过有关部门承包少儿美术比赛,冠以美名,无偿利用教师的劳动和学生的作品,以此牟利。形形色色的少儿美展和比赛名目繁多。某地区在一个月内接到3个来自上级某些部门(非教育部门)要求举办少儿美术比赛或展览的通知。另外,各种冠以全国名目的少儿书画竞赛层出不穷,其中的比赛条件令人吃惊,每位参赛学生无一例外要交参赛费若干元,每校如有多少人参加则即获组织奖。
解析:
如此种种,反映了“东西南北中,都来抓学生”、“上下左中右,都来搞比赛”的不良现象。学生不堪重负,教师不堪其苦。在这里,素质教育已经变形,变成了私人和一些部门利用学生为自己牟利服务的实用的工具。从普遍意义上说,社会注意到少儿美术创作活动的重要性是一件好事,但都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里搞自己创意的活动,使学生成为一种工具,打乱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秩序,冲击了教师的正常工作,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频繁举行这些活动,增添了教师、学生负担,弊大于利,何益之有?
由此看来,由教育部门和美术专业部门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科学的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地安排美术展览及竞赛的次数和时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已经足矣,其他部门各种形式各种名目的联办、联展、比赛等则可休矣。给孩子们和教师们一点空间,一点时间,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
二、观念错误的阴影,使一些少儿绘画的指导出现问题
通过多次的儿童画展览和创作比赛,大多数的作品可使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勃勃生气,自由自在地涂抹、无拘无束地想象构成儿童画特有的美。这种天真的美,自然的美,是符合规律的美,好的画人人喜爱。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大多数作品没有能够入选参展。这其中既存有对一个作品的评价和取舍的问题,还存在着教师基本素质和如何有效辅导学生作画的问题。
现象1:有一个学校教师选送的数幅学生作品中,国庆节前,所有学生作品中全部表现的是庆祝国庆节的主题,幅幅亦是表现欢乐庆祝景象,且表现形式几乎全部采用勾线上色平涂的方法。内容形式单调,表现方法单一。
另一学校老师选送的数幅学生作品中,一幅取材于记忆“回家”,一幅表现学生滑雪场面,一幅表现民谣,还有表现科幻想象的,内容丰富各异,画法各不相同。
两位教师都属积极、主动、负责类型,然而辅导学生作画效果却完全不同,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现象2:再有某学校选送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临摹痕迹,而且所临摹的都是已经发表过的作品。
现象3:有的学校选送的作品成人化痕迹较重,有部分几乎是教师直接帮忙画上去的。
现象4:个别学校的个别美术教师,职业操守缺失,或不用心工作,或只顾自己作画,不组织学生美术小组,不选送学生作品,剥夺了所任职单位孩子们展示绘画表现创造方面才能的机会。
解析:
认真分析以上种种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皆因违背了美术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凡属重大题材,皆由老师命题画之,结果可想而知。其误在违背少儿身心发展规律,严重地限制了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每个孩子都应该是从自己的起点上出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创造,孩子的创造力应受到支持而不是限制,应该要求孩子们以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由教师确定众多孩子的创作主题,说穿了还有成人的功利主义在其中作祟——抓主题,迎合热点,都是成人的事,以为抓住当前社会主题就抓住了作品出线的机会。
其实,辅导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当孩子在画画时,尽量不要干涉他们,而要因势利导,启发诱导,加深他们对自己所画的东西的理解。首先,让孩子觉得绘画“特有意思”、“特好玩”,所谓引导不外乎两内容:一是引发孩子作画兴趣;二是根据孩子特点,或据实,或想象,或记忆,引导孩子画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儿童绘画1岁半—3岁,一般称为涂鸦期,这时期儿童画的特点是不管在哪里都可尽兴涂抹,画出的是一些无规则、无秩序,凌乱的点、线、面等,虽无序却体现着幼儿眼、脑、手逐渐协调的活动,儿童在乱涂乱画中表现了自己的特性。4岁—6岁为象征期,是第一个智力飞跃期。此时孩子们的大脑已较发达,他们所画的东西开始与环境直接联系,他们用直观认识外界事物,创作儿童画的兴趣也最浓厚,感觉最敏锐,反映最强烈。这个时期的儿童画有很多表现方法,如透明画法、拟人、多视点、夸张、简化、繁化、展开画法等。至于初中学生,则处于向青年转化的成长期。应该认识到,孩子们不管用哪种画法均是表现他们内在的感受和主观意念。成人决不能用像不像、比例型不准来评价作品的好坏,如果用成年人衡量绘画的标准,不仅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自卑不健康情绪,会压抑脑子活动,使智力降低,而且往往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厌烦绘画,孩子盲目服从大人,也会变得无思考力和判断力。
个别教师置职业操守于不顾,只顾自己埋头作画,或创作作品,或随行就市,置学生美术创作于不顾,由教育部门组织的展览比赛不参加,丧失了让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剥夺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权利。这种现象在教师中极少存在,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对美术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渎职现象,是完全不能容许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现象被一些学校所忽视,并没有引起学校注意。
综上所述,开展少儿美术活动,应该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少儿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但绝不能受制于各种功利的驱使。在身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少儿绘画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方面出现的问题不容小视。
笔者认为,教育单位必须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以使教师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开展学生美术活动时,切忌虚荣。对某些明显或潜在带有功利色彩的少儿美术活动,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地决定取舍。
美术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有意义无功利目的的美术活动的正常开展,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充分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才能真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切实提高审美能力,不断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出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作者系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麒麟中学部 戴秋宇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