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逢2022北京冬奥会盛大举办之际,在我国运动健儿出色努力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为此次冬奥会增添料浓墨重彩的一笔。冰雪画派撷取数篇短文及相关图片,以特有形式庆祝此次盛会的举办,亦是用自己的方式向中国的运动健儿表示真诚的祝贺!并预祝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各国选手取得优异成绩!
“迎冬奥颂北国,咏冰雪奔未来”冰雪画派喜迎冬奥宣传月《冰雪恋歌》
2019年钱毓婕在清华大学高研班结业联展上,冰雪画作品荣获优秀奖
我与冰雪画的情缘
钱毓婕
一、江南也有飞雪时
我出生在六朝古都南京,自小就喜欢洁白无瑕的瑞雪,每当冬天来临,总盼望早早看到飘飘洒洒的落雪。大雪飞扬时,都会欢欣地伸出双臂,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她,看着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地在我手中消融,湿润我的双臂,但内心却满溢着温暖与幸福。大雪之后,总喜欢和邻居的小伙伴们一起堆雪人、砸雪球,白雪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无限美好的记忆。
作为一个业余国画爱好者,我曾多次效仿古人用毛笔把挂在树枝上的雪包、落在屋顶上的堆雪、孩童手上的雪人用留白的方式画在纸上、留在记忆里。然而这个爱好由于工作忙而没有坚持下去。自从我退休之后有了时间,便在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中国画,并于2004年毕业。在绘画过程中仍用留白和弹雪等方式,画了多幅山川、树林的雪景画,再次试图想把冰雪之美表现出来,可是始终画不出大自然中见到和心目中所想的那种冰雪里的至高境界。每每想起,心里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缺憾。
2016年导师于志学在10期教学课堂
佛说,心里常常有挂念的善举,只要真诚往往会遇到机缘。一次机缘巧合,我在朋友家里看到一幅于志学先生创作的冰雪画“藏女牧羊图”。画面上是一位穿戴藏服的姑娘和一只羚羊相依而立,她们互相依偎望着远方,似乎是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召唤,身后那低矮的房屋上堆着厚厚的积雪,屋檐下的墙壁是用赭石加墨勾出来的,土墙与白雪形成鲜明的落差。在羚羊和牧女的左边有两棵高低不等的松树,树枝上挂满了参差不齐、玲珑剔透的冰凌和雪球;远处的山坡用淡淡的花青擦皱渲染。整幅画面简洁灵动,特别是松树上的冰凌、雪球、雪包的美丽神韵,让我看了不禁眼前一亮,惊喜、振奋。我站在画前久久没有回过神来,这不就是我多年来苦思冥想的美丽神韵吗?看完画我惊叹于画的用心和用料,思考许久不知画中技法的奥秘。朋友告诉我,冰雪是用矾水画出来的,是于志学老师创造的。当时内心十分激动,便拍了照片下来试着用矾水,照着这幅作品临摹起来,但由于不知道矾水的浸泡方法和颜色如何调配,画了多幅作品都似像非像,基本是失败的冰雪山水。为此我很是不甘,总想着一定要拜冰雪画家于志学老师为师,现场聆听他关于冰雪画的思考与实践。
2016年观看导师于志学创作(左5为作者)
二、初入冰雪画门槛
2016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宋庄参加了于志学老师的学生李振东所举办的“冰雪画培训班”。在那半个月学习冰雪画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他教学的严谨。教学过程中,他边讲边示范,从矾水勾兑、墨色调和入手,然后转入雪包、雪原、雪树以及重叠法、滴白法等构图方法,并逐一进行了讲解和演示。在他细致的讲解与示范中,我大开眼界,感受着冰雪所带来的内心的宁静。这时我才真正从懵懵懂懂中清醒过来,初步领略了冰雪画的基本知识,开始从内心深处与冰雪一次次的对话。
三、从老子画院到黄山于志学艺术园
2016年10月19日,安徽老子画院召开工作年会,于老师因兼任老子画院院长一职,要到会讲话,常务副院长王晓光知道我喜爱冰雪画,特意邀请我列席会议创造机会与于老师见面。
钱毓婕作品
休息期间,我把自己习作的一幅冰雪山水画送请于老师指导,他起身认真地观看我的画作,不时用手在画作上指点品析。于老师看后转身微笑着对我说:“从这幅画上看,你学冰雪画时间还不长,有几点还需要学习和加强训练,一是画雪松一定要把握住中轴线,一棵树木,不管有多少枝杈,多种形状,前后左右生长不规则,但要有中轴线可视,这是支撑树木的骨干;二是构图上需要注意主次关系,画面前后层次要拉开,关键是你用墨还不够大胆,尤其是浓墨,该用就要用,决不能犹豫。”听完于老师的评析,我仿佛受到一次新的洗礼,对自己的画作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把自己想拜他为师、跟他学习冰雪画的想法告诉于老师后,他点点头很爽快的答应道:“我年底前还要在延庆办一期培训班,到时你可以去参加学习。”
我眼前的于老师是冰雪画创始人,是开宗立派的大家,可他却没有一点大名家的架势。于老师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处处体现着学者的儒雅与谦逊。第二天,于老师邀请我们去参观由他建造的“黄山于志学艺术院”,一路上与我们分享交流着如何看待冰雪画的想法。
钱毓婕作品
于老师说:“我们中国画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今后如何才能适应和满足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又能弘扬中国的特色艺术,这就需要有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
他接着说:“我在东北已经生活了六、七十年。长期与冰雪打交道,对冰雪有种特殊的感情,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就一直试着探索如何在白纸上画出白雪,但是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一次夜晚画画,由于太困睡着了,在不经意中把矾水碰倒,洒在空纸上,第二天醒来,却惊喜地发现白纸上反映的颜色痕迹竟是我梦寐以求的白色肌理,不禁喜出望外。为检验真实性,我又一次次地反复试验,终于用白矾在白纸上画出了白雪。想想中外古今的名人,牛顿观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通过几千次的实验发明了电灯,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哪一位不是历经多次实践才得出真理的?而我也因坚持着自己的理想,经过多年一次次的实践和失败,终于在白纸上画出了冰雪,突破了一千多年来画雪难,靠留白撒白粉的办法。我的办法就是在中国画原有的技法和形式上创新。这些年来,我先后创造出“雪皱法、重叠法、泼白法”等方法,总结出了“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在技法上提出创建中国画的第三审美内涵,“用光”“新传统主义”“冷文化”等新的美学思想,创造了冰雪山水画。”
钱毓婕作品
聆听了于老师对冰雪画史的介绍让我耳目一新,不仅学到了冰雪画的有关知识,而且了解了于老师这位大艺术家多年来为民族文化创新所付出的巨大艰辛,他的忘我奋斗精神和关心培养后人的高尚品质,都令我们肃然起敬。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黄山于志学艺术园区,该园区建在从太平县往黄山区的轩辕大道右边的一个山坡上,占地一百多亩,基地培训中心大楼已经竣工,约三千多平方米。站在培训中心门前,可清楚看到黄山天柱峰和玉屏楼,这是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当我问及为何在黄山建培训中心时,他自豪地告诉我们,四十多岁时他就有个计划,六十岁要进京,七十岁要进山。接着他说,黄山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不仅以雄伟神秀的风景著称,还有极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徐霞客曾在看了黄山后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天下没有哪一座山可以和黄山相比,对于崇尚自然的中国山水画家来说,黄山自然而然是他们畅游心灵的栖息地,黄山也自然会吸引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画家,他在这里建冰雪画艺术园,就是为了让冰雪画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冰雪画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达到永恒地传扬与发展。
钱毓婕作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今天冰雪画的标新立异,迅猛发展,都是于老师久有凌云志的深谋远虑,早已计划在先,这不能不令人钦佩和羡慕。
四、在京郊龙聚山庄听于老师布道
11月2日我接到姜伟琦主任的电话,通知我去延庆龙聚山庄参加冰雪画培训班的学习。该班有来自北京、山东、内蒙等地的学员,卢平秘书长、姜伟琦主任及于老师的教学助理高俊峰老师热情接待了新学员。龙聚山庄离延庆约十公里,比较偏僻,是个读书学习的安静场所,我在这里重新学习了冰雪画的有关技法和创作要领。于老师从外地回来后,便风尘仆仆地来看望了新学员,并重点为我们讲解了创作冰雪画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对于如何才能成才的问题,他说认识自己、找准目标,勤学苦干方能有所成就,在这其中自己主观努力是最关键的。他还特地嘱咐我,学冰雪画不只是为了老有所乐。为此还专门讲了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位叫摩西奶奶的农场退休女职工,她到77岁才立志学画,80岁时已经在纽约举办了个展,在晚年成为了美国著名和最多产的抽象派画家之一。她说:“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我听后精神上得到了更大的鼓舞。于老师激励每一位学员都应立志成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者,更要在冰雪画上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钱毓婕作品
于老师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暗自思考,自己年龄虽然偏大一点,已没有当大画家的奢望,但也不能无所作为,一定要抓住有限的时间刻苦学习,争取在冰雪画的技法和学术上都有较大的收获,只有这样才能圆自己多年来的爱雪之梦想,才能让冰雪画陪我欢度快乐的人生。
以梦为雪、以笔作画。岁年过古稀,却矢志不渝。坚持自己小小的爱好,让它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空灵纯洁的冰雪画,我要为你“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2016年12月写于北京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