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9月22日电( 汪恩民 林海燕)提到“董培新”这个名字,必定就有不少人要把他和金庸先生联系在一起,毕竟能用绘画方式完美演绎金庸著作的画家迄今只有三个,而他就是其中之一。短短六年,他就创作出了130多幅金庸小说的插画,作品一面世即风靡大江南北。
9月23日至29日,董培新将在杭州举办主题为“董培新画说金庸”的展览,记者也因此有幸于今天采访到他。眼前如约而至的老人,满头白头,慈祥和蔼,十足的艺术家风范。聊起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情结,董老侃侃而谈,“今后我还要继续画金庸,因为金庸小说的素材很丰富,还有很多场景没有画出来。”
中学遇良师迷上画画
董培新从小就喜欢画画,但那时只是将画画作为一种兴趣爱好,直到初中时,他才真正将绘画定为自己奋斗的职业目标。董培新就读的初中曾培养过八个一级的画家,学校在绘画教育方面颇有实力。他很幸运,在这个学校读书时遇到了一个带他入门美术、令他痴迷绘画的老师——何铁良。
“早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就接触了很多名画,像法国印象派的画、齐白石的画作等。”董培新回忆道,“当时接触这些画后,就非常崇拜创作这些画的人。”也就在那时,年幼的他内心里愈加奠定了学画的想法。对于学画,家人都对他十分支持。何铁良老师更是把学校美术室的钥匙交给他,授予他随时可进画室学画的“特权”。“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董培新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绘金庸晚了40多年
1942年生于广西梧州的董培新,15岁时便随家人移居到香港,寄住在一层挤了30多人的楼宇里。每天守在播音盒子前追听《书剑恩仇录》便成了董培新的生活习惯,尽管一小时的广播里就只讲述了极短的片段,但每次都能让他痴迷不已。在等不及连播的情况下,他跑到街上租书店租了一套《书剑恩仇录》,从此便与金庸的武侠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16岁那年,董培新开始从事为小说配插图的工作。上世纪50年代,《明报》和《新报》相继创刊,两报都以武侠小说为卖点,竞争十分激烈。董培新当时受雇于《新报》,但他发表的作品得到了金庸的赏识。金庸随即向他抛出“橄榄枝”,邀其来《明报》工作,并提出稿费由每月800元加到1000元。
“我那时刚到《新报》不久,要是被挖角到另一个地方,觉得不太好。”于是董培新拒绝了金庸的邀请,“虽然在工作上没有联系,但是我们私底下一直有交往。”
时间飞逝至2003年,当时早已移民到加拿大的董培新回到香港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金庸为他主持了揭幕仪式。俩人在一起观看画展时,董培新向金庸表达了遗憾之意,因为自己从未画过金庸的小说插画。
2004年底,董培新决定在广州这个成长的故乡创办一次画展,当时在广东画院订下了2005年的场地。后来他跑过去一看,当即就被惊呆了,因为预订的这个展览厅的展线长达135公尽,楼高20多英尺,手头上的画作根本不够。
“没有主题的展览肯定没法办得好,所以我一定要为展览找个主题。”董培新说,当时就想起了2003年和金庸谈的话,而且金庸的小说素材很丰富,“有了这个意念后,我就立即画了张在古墓中的小龙女与杨过寄给他,并恳求他允许我将他的作品故事情节用中国画来表达。”很快,金庸便回复了他五个字——“放心去画吧”,于是早先抑制的灵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整系列的金庸武侠插画相继面世。
用最原始的理解方式绘金庸
在董培新整系列的金庸武侠插画中,有一幅画曾引起不少人的热议,那就是小龙女睡在古墓中的图画。画作中的小龙女眉毛甚粗、面色苍白,这与电视中表现的小龙女形象大相径庭。董培新笑着向记者解释,“因为小龙女从小就在古墓生活,从来都没有看过自己,更不会去修眉。她也不会去与人打交道,而且古墓缺乏阳光,面色也应该是苍白。这表达了我自己对于素材最原始的一种理解。”
谈及绘金庸的“秘诀”,董培新说自己曾有7年时间从事电影的美术指导,很重视对人物的造型解读,“一般都要把金庸的书看很多遍,虽然有些人物很早以前就已经熟识,但是还应该细读小说里的描述,再作推敲,力求还原最真实的人物形象。”
每幅画作都凝聚了董培新无数的心血,创作一幅尺寸较长的画,就需要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其中最大幅的两幅画作长达12 尺,分别是《书剑恩仇录》的“乾隆皇西湖选妓”、《天龙八部》的“聚贤庄血战前夕”。
2008年,由董培新创作的《金庸说部情节画集》在台湾出版,同年他的作品被用于大陆新修版《金庸作品集》的封面。2009年,中国邮政选了其12张金庸小说的画作,印行了“个性化邮票”在全国发行。今年九月,董培新还作为“加拿大著名画家中国首次大型画展”主角之一来到世博园加拿大馆。
金庸先生对他称赞有加,在《金庸说部情节画集》的序言中写道,“董培新先生提起画笔,绘出了不少金庸小说中的场面。那些场面是他在心里酝酿了很久很久时日的。长期在心里酝酿的艺术作品,一出来果然不同凡响。”
据了解,董培新曾先后在香港、广州、澳门、温哥华、台北等地举办过金庸小说插画展,每次都受到了很多粉丝的追捧。明日即将在杭州举办的画展,是2010年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海宁金庸书院落成开放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