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逢2022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之际,冰雪画派撷取数篇短文及相关图片,以特有形式庆祝此次盛会的举办,亦是用自己的方式预祝此次盛会取得圆满成功!
“迎冬奥颂北国,咏冰雪奔未来”冰雪画派喜迎冬奥宣传月《冰雪恋歌》
2009年导师于志学率弟子在俄罗斯远东写生
阿穆尔州写生有感
加红杰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国土,走出国门,这个机会要感谢我的导师于志学先生。我们的邻邦俄罗斯远东阿穆尔州,作为第一个展现在我人生舞台的异国他乡,那里的一切对我这个生长在中国中原的山西人来说都很陌生,街道两旁的建筑和人群,与我们国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看什么都新鲜,恨不能浑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帮助大脑拼命接收着每一个新的信息。
导师于志学率弟子在俄罗斯远东写生
加宏杰和导师于志学在俄罗斯远东写生
虽说我们来俄罗斯阿穆尔州主题是搞冰雪画的展览,但老师们早就安排好到俄罗斯远东的冰天雪地里进行冰雪写生的计划。时间是紧张的,我们几位被老师选定的同学配合阿穆尔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布展。我们的展览很成功,我亲眼见证了老外很喜欢冰雪画,是真正的喜欢,研讨会上老外也很认真,大家和老外的互动很热烈,虽然语言不通,但我们喜欢冰雪艺术的心是互通的。
2010年加宏杰在长白山
开幕式结束后,于老师特意邀请了俄罗斯的达妮雅女士做我们的向导,带着我们一行二十几人向俄罗斯远东原始密林进发。
对俄罗斯的原始森林,我从小就听说过,现在就要和导师和同学们一起到那里的冰天雪地里写生,我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和喜悦。一大早我们准备好了写生工具,坐上了开往阿穆尔州原始森林的大巴车,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写生路线,汽车在空旷的雪野里飞驰。
奔向天池
2011年加宏杰在莫斯科写生
巴士里的柴油味很大,我有点晕车。同学们体谅我这个小弟弟,让我坐在前面。透过车窗的白玻璃,放眼望去,一片银色世界,雪原、林海、雪包、雪树、冰河、雪丘,一组组鲜活的冰雪画面从我眼前划过,我很冲动。
“快看!前面是桦树林。”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伙的视线全部转向了窗外。“太美了!”“太棒了!”“哇噻!”一阵阵感叹的叫声传来,于老师当即决定停车,就在这片桦树林写生。
在圣彼得堡写生
同学们争先恐后“飞”下了车,随行的还有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们决定不走直路,从林中穿过。茂密的俄罗斯远东的大森林,四周被白茫茫的大雪铺盖着,仿佛换上了洁白的衣衫,一棵棵白桦树形态大小各异,树杈处挂着厚厚的白雪,更显出林海雪原的壮美与圣洁,我为之倾倒。地上的雪很厚,每脚踩下去,都发出一种“咯吱”、“咯吱”的踩雪音。这声音我在童年里曾经听到,长大了这种声音对我来说越来越遥远模糊,此刻听起来我马上回想起童年在雪地里嬉戏的快乐。这清脆的“咯吱”、“咯吱”声,是那么美妙,那么动听,压过了世界上所有动听的音符,撞击着我的灵魂,引发我体内一股股热血直往脑门上涌。
周尊圣 北疆丽雪 68x68 1991年
孙永贵作品
于老师精神攫铄地走在队伍的最前端,一阵阵高低不平的踩雪音和着同学们的兴奋话语响彻在远东上空,雪地上走来的一串串足迹,带着我们中国冰雪画派对冰雪大自然的崇敬和探知,凝成一首庄严的冰雪交响曲。这声音不仅响在远东大地,也永远回荡在我们的心灵。
丁富华 家园 68x68 2008年
我一边走,一边细细体味于老师谈到的冰雪的哲学属性:冰雪,消融自己,滋润万物;冰雪,让强者生存,弱者死亡。不来到冰雪的故乡,就不能体会冰雪的真谛,不亲密接触冰雪,就感悟不出冰雪的真正内涵。想着想着,我不仅轻生哼起了我的老师也是师兄赵春秋写的歌曲“冰雪画走出甜美的梦乡”。“冰雪品格铸就刚强,冰雪艺术传遍五洲四洋。历史的重任我们担当,冰风雪雨的路上我们再创辉煌。”此时此刻,我真正理解了冰雪绘画冷逸之美的审美内涵,也感受到师兄在歌词中对冰雪画派任重道远的历史责任。
加宏杰 吕梁清霁图 198x98 2010年
加宏杰 冰雪世界 68×136cm 2009年
同学们都已经被眼前的美景所征服,忘记了这是在冬季零下二十多度的远东,在导师的带动下,拿出速写本贪婪地记录着对每一处冰雪的细节感受,相机的快门声此起彼伏。
研究院的郑杰师兄是位风趣的同学,每次写生他总能利用一些道具将自己打扮成符合他外貌特征的侠士。这次来俄罗斯,他也不知从哪掏弄来的军大衣,把棉军帽的帽耳朵翘起来,再加上操着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活像一个闯关东的山东汉子。当卢老师招呼大家照一张集体合影时,郑杰用右手从胸口的扣缝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中国艺术研究院于志学工作室”的大旗,和“中国人民大学于志学工作室”的大旗一同展开,两面冰雪画派鲜红的旗帜展现在阳光明媚的俄罗斯远东大地,映着皑皑的白雪,分外耀眼。于老师掏出速写本,摘下戴的皮手套,如入无人之境般坐在雪地上画起速写来。在那一瞬间,我非常感动。作为冰雪画的开山之祖,于老师已经走上了艺术巅峰,他完全可以不用顶风雪,冒严寒在雪地上写生,他头脑中的冰雪“蓄象”早已饱和在他那历经七十多年沧桑的心灵深处。可是老师还是对艺术这么执着,这么认真,这么投入。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功成名就,为了艺术物我两忘,坐在雪地上,这是什么精神。有了于老师的榜样作用,同学们纷纷拿出速写本,围在老师的周围,卢老师和春秋师兄不失时机地用相机把这一切定格在冰雪画派历史的记忆里。
吕大为 又是一年春时节 138x68 2005年
唐志珍《冰雪》68x68cm
“这里有块空地,太美了,还有老毛子喝剩的啤酒瓶子”,走在最前探路的师兄张军在远处大声招呼,于老师一听十分高兴,忙站起身,“那我们过去看看”。各位同学收好速写本,在崎岖雪路中挑枝条较少的空隙处穿行。卢老师连跑带踮地走在最前面,她一个人身上背着摄像机、照相机和录音笔,只要哪里有活动,她总是默默地、忙碌地记录着我们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央视的宋导与李凌记者也把重型的三脚架高高架起,定好机位,准备抓拍精彩的镜头。
到底是研究院的郑杰师兄,脑子活,在我们行进的过程中,他突然灵机一动,从地上捡个长树枝,把“中国艺术研究院于志学工作室”的大旗挑了起来,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卢老师一看高兴地说:“冰雪大旗应该扛起来”。“ 对,扛起来”,师姐吴梦迪也拿出“中国人民大学于志学工作室”的大旗,穿上了树枝,两面冰雪画派鲜红的旗帜飘扬在远东大地。不知是哪位同学,唱起了“冰雪画走出甜美的梦乡”,老师和同学们在歌声中向前走去。我在那一刻又一次感受到一种责任。
袁伟 中国脊梁
张雪飞《雪昏》97x180cm
都说俄罗斯人浪漫,果然名不虚传。在阿穆尔州的郊外,在冬季的林海雪野中,有人利用一个一米高的枯树枝,上面铺一块木板,做了一个天然酒吧。木板上留下一个方方的小木盒,大概是酒仙们盛装下酒的东西,还有两个空啤酒瓶,笔直地竖在木板上,我似乎看到了富有抒情的俄罗斯人,在此拉着手风琴,喝着“沃特嘎”,那啤酒瓶里分明还留有酒香。于老师拿起酒瓶,像孩子一样天真的表情,夸张地做着老毛子喝酒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于老师用手指着前面对大家说:“你们画冰雪,一定要多认真观察大自然,不能走马看花,认真观察了,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想起了于老师在大兴安岭观察到雪地的河水是黑色的典故。同学们围在老师周围,听老师一边讲一边给同学们示意画冰雪速写的要领。
天真是冷啊,于老师冻得不停地用纸巾擦鼻涕。没有对艺术的真诚信仰和献身精神,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是很难做到的。我明白了,我今后要怎么走,怎么做……。(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