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冠中先生的《松魂》之前,总有人驻足停留。画中,松干由粗拙的线条游走而成,黑白浓淡严谨有序,笔像洒脱却尽显章法。在9月19日闭幕的艺术北京2010年经典艺术博览会上,西方古典家居、雕塑等艺术品不再是“独孤求败”的市场主宰。与之相比肩的,是一件件散发着浓郁“中国味道”的作品。
近几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崛起”势如破竹:2009年中国成为继美、英之后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艺术品市场成交总额为212.5亿元。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重头戏”——古书画,行情也一飞冲天:随着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以1.69亿元尘埃落定,整个市场步入“亿元时代”;黄庭坚的《砥柱铭》卷更以3.9亿元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
然而,艺术品行情一路上扬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业内人士指出,蓬勃发展固然可喜,却仍难掩盖中国艺术界在国际市场中话语权缺失的现状。
知名展览策划人董梦阳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些年他走了40多个国家,几乎参加过所有世界级艺术博览会,他深刻感受到,中国艺术品的国际效益正在日益显现,很多国际级艺术博览会都出现了中国专场。“但是,在国际艺术市场,我国艺术界话语权缺失仍是不能回避的现实。”董梦阳说。
据董梦阳介绍,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策展人为了实现多元文化构想,就开始关注以油画、雕塑、影像为主的中国当代艺术,并成功地将其发展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一支,从而取得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导权。而传统中国画和当代水墨画,则长期被排斥于国际主流展览体制之外。
对董梦阳的这一观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姜建忠深有同感,“在世界艺术品赛场上,规则的制定者和‘吹哨子的人’都来自西方,你只有遵守他们的规则。”
姜建忠说:“这几年,国内一些顶尖书画家的作品拍出了过亿元的价格,黄庭坚的《砥柱铭》卷以3.9亿元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张大千的《爱痕湖》也以过亿元的价格成交。我认为这都是大好事。中西两种文化应当坐在高度一样的‘板凳’上,体现在价格上,也应该是平等的。梵高和毕加索的作品可以卖几个亿,为什么我们的顶级艺术品不可以?西方人早已为他们的艺术品定下高昂价格,我们根本没有议价和定价的能力,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化跑道’。”
但是,在董梦阳看来,眼下中国艺术界最重要的问题,是自身没有足够的商业能力去争取话语权。董梦阳说,“让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时,我们必须学会使用国际语言,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推广和宣传模式,用他们的‘外壳’包裹中国文化的‘内在’。但是,目前西方人对于我国当代和近代艺术仍然知之甚少,国际主要拍卖市场上的中国专场,也都是以古董拍卖为主。”
董梦阳和不少策展人均呼吁,应该从国家的高度出发,培养一批属于中国的知名策展人和收藏家,才能取得艺术市场的主导权。“在艺术品产业链上,投资人与收藏家处于消费环节,他们的选择,会对艺术发展方向产生巨大影响。而目前,我国大部分藏家属于‘跟师傅练眼力’成长起来的类型,不仅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数量也很少。”董梦阳说,“除此之外,近几年的收藏热,更多是以经营为核心,收藏的学问,反倒鲜有人关注。如果想把自己的艺术推广出去,一定要有属于中国的本土专业收藏和策划团队,不能指着几个外国收藏家把中国市场买断。只有培养自己的收藏家,才能‘长治久安’。”
在董梦阳看来,在欧洲很多国家,艺术早已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有义务让大众知道什么是美,但是目前在中国,全民审美意识和艺术环境等方面,要补的课还太多。比如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就是艺术陈列馆,常年展出各类艺术珍品。而在我国,迄今基本没有真正的艺术馆,更多的是收费或者出租场地的展馆,百姓在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经典的艺术品和艺术标准。这些差距,弥补起来,都需要时间。”本报记者 骆沙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