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是国内馆藏古代书画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记载于《故宫已佚书画目》的国家一、二级文物,横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辽博为此次展览精心准备了八幅巨迹:南宋马远的《松寿图轴》、南宋宫廷画家所画的《卤簿玉辂图卷》、元代赵孟頫的《行书归去来辞》手卷、王蒙的《太白山图卷》、沈周的《千人石夜游图卷》、孙克弘的《四季花卉图卷》、祝允明的《兰亭序书画卷》、尤求的《渡海罗汉图卷》等,世间难得一见。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文化素养高的画家在精神层面上的集中体现。此次参展的文人画,学养深厚,格调高雅。宋末元初时张达善的《索靖出师颂》后跋一卷,是已入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索靖出师颂》后面的跋文,既是研究中国章草书法艺术、鉴定《出师颂》作品的重要依据,又是研究元代以来对《出师颂》等章草书法艺术理论的名篇原迹。
元代王蒙的《太白山图卷》和《煮茶图》是元代文人画的亮点。前者画的是浙江太白山天童寺及其周围景物,着重描绘天童寺前二十里夹径松林,青红间施,曲尽山林幽致,意境深邃。此画原为天童寺所有,后曾由明代沈周收藏,明后期入项元汴之手,清初则由梁清标、安仪周先后收藏,后入清宫贮存于御书房。此卷在《清河书画舫》、《书画见闻表》、《墨缘汇观名画续录》、《石渠宝笈》初编著录。民国年间佚出,郑洞国购自长春,后转交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王蒙的《煮茶图》,吴湖帆在《丑簃谭艺录》书中认为:除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十件王蒙作品之外,唯一流传在民间的王蒙作品。元末明初林子奂的《豳风图》,在《石渠宝笈》初编著录,林子奂其人画史未见记载,明代吴宽和王世贞都见过他的《豳风图》,王世贞认为其画笔遒紧,可与南宋画家马和之雁行。
明初的文人画以恢复宋元文人画的传统为主,中晚期则以“吴门画派”为代表,他们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主要人物是“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他们与传人一起淡于仕途,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他们尚意趣、精笔墨、讲意境,承继元人绘画传统,表现自己的人文品格与情怀。晚明董其昌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的文人画的理论,遂使以文人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董其昌的书画理论哺育了清代一大批山水画家,其佼佼者当为画史所称的“四王吴恽”(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他们借鉴董其昌南北宗论,虽以仿古为名,但对南宗画的创作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形成了一道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
本次展出的明清文人画众多,如沈周的《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董其昌《临淳化阁帖》、《昼锦堂书法卷》、《酒中八仙诗轴》、张瑞图的《莲花赋》、金俊明的《墨梅册页》、王翚的《江山卧游图卷》、王铎的《临淳化阁帖草书卷》、查士标的《柘溪草堂图卷》、王石谷的《唐人诗意图》、恽寿平的《载鹤图卷》、查士标的《烟江独泛图卷》、文征明的《行草书诗卷》、王原祁的《仿古山水册页》、华嵒的《怀琴春怨轴》、金农的《墨竹图轴》、八大山人的《水墨花鸟四屏》、沈铨的《松溪群鹿图十二屏风》等均为首次云集一起展出。此外,尚有历史风俗画卷面世,如顾洛的《蚕织图卷》,作于嘉庆庚辰年即1820年,顾洛时年57岁,是幅巨作,卷长五米有余,当为传世可宝的精品。
此外,本次展览还承蒙国内外著名收藏家的鼎力相赞,如美籍华人黄君实珍藏数年的明宣宗《墨梅图卷》、仇英的《璇玑图》等,著名实业家刘益谦将近年来在拍卖行里重金购买的清宫旧藏名迹,如南宋萧照的《瑞应图卷》、明代文征明的《行草书诗卷》等,汪健先生多年来收藏的康熙与乾隆皇帝的墨宝等,以及其他藏家的友情支持,共襄盛会。
此次能够将清宫旧藏、宋代至清代的文人画齐聚于一堂,可谓盛况空前,璀璨夺目。皇宫旧藏书画、历代文人书画历来被视为“阳春白雪”,或收藏于皇家深宫,或收藏在豪族权门手中,专为君王贵族享受,世人难以见到。而今天公开展示,不仅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这次轰动海内外的展览,向世人展示我们保利人在保护、研究古代文化遗产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和重大成就。想必此次大展不但为推动国际文化学术交流,而且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艺术品位都会有不同的影响。
宋元明清(二)中国古代书画大展
免费参观
时间:2010.9.18-2010.10.6
地点: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新保利大厦)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