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我作为幼儿,后来作为妈妈,现在作为外婆,积三代对幼儿习画之经验,我得出三个字:“不用教”——不用去破费,不用逼着孩子周末去学画。为什么?
以下是一些真实的经历、正反的经验,以此佐证上述的结论。我的父亲庞薰琹和母亲丘堤在20世纪30年代皆属中国现代艺术及设计的先驱者,他们分别留法、留日,于1930年归国。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们带着不足3岁的我以及不足1岁的弟弟,匆忙离开北平,走上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那时的孩子失去了一切玩具,画画一是可以不吵大人做事,二是可以自娱的事情。
我记得在1938年春,北平艺专迁到了湖南沅陵。刚到沅陵,我画的人头基本上鼻子是小圆圈,嘴巴是大圆圈……有一天,母亲教我仔细观看人的鼻子,说:“人的鼻子不是一个小圈圈,你好好看清楚再画一张。”于是我仔细看了一番,一连画了好几张,图早已遗失,但我记得很清楚,人鼻成了猪鼻头一般——妈妈看着这些猪鼻人头画犯了愁,我记得她拿着这些画与爸爸商讨说,你看看现在画成了这样,还不如以前。父亲说,这正是她仔细看了之后画的。她人小,个矮,抬头看大人,只能看到鼻子的底部。我觉得爸爸说得很对,我抬头看了好几次,那个鼻子明明就是三角上两个洞。
后来,母亲坐着,又将我抱在膝上,要我平视对面人的鼻子,她主要分析鼻子头,说分3部分,中间是鼻头,两侧是鼻翼,并有两个鼻孔……当时我根本听不懂,越听越不明白,只回答:“太难了,太难了,我不会,不会。”母亲又说:“不太难,你好好看,好好听!”如此反复多次,最后的结果是我自己跑开了。
这说明太小的孩子理解力达不到,不能硬灌,如果硬性地教,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父亲说:“随她去,她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不用管。”从此,父母没有再教我如何画画。没有了条条框框,小孩的心态会很轻松,完全没有这个我画不像,那个我不会画的心理压力。画画本来就是件开心的事!当时我就是一会儿抓起一支毛笔,一会儿又抓起爸爸的水彩盒。父母没有因为小孩私自动用了他们画具而生气,反而笑眯眯地觉得孩子画画胆子不小,好事!
第一次爸爸坐着,叫我画他,我很认真,笔都拿不稳了,兢兢业业、哆哆嗦嗦地画了一张相当难看的像,但是爸爸非但不觉得丑化了他,还很开心地在画上写上“3岁半时写生爸爸”。此次写生鼻子开始由“O”向“U”发展。家长用不着说很多鼓励的话,更不必当面过分地夸奖。其实,小孩都很敏感,看到长辈因为自己的画而开心、兴奋,足矣!后来再叫我画爸爸,我看都不用看,三下两下就画成了,已经开始有了程式化的迹象。
我记得在沅陵,我最喜欢画小猪,因为小猪的尾巴会绕一个圈,我觉得很好玩,偶然还会看到小猪尾巴绕了两个圈,更觉得有趣。有时我兴致来了,把小猪尾巴画一串小圈圈。妈妈说小猪尾巴哪来这种模样?从此我不再乱画。我想当时我想象力的发挥仅此而已,而且是就此打住,与现在的儿童天渊之别。现在非但有电视、电脑、数码相机与手机,还有琳琅满目的儿童读物……必须承认视觉范围已经亿万倍地延伸,而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在科学飞速进步的今天何去何从,却是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的孩子的想象空间也是亿万倍地扩展,对孩子绘画的培养,要在这个巨大的变化的现实前提下进行。
10岁或12岁以前的儿童不要按范本亦步亦趋地临摹,这会死死地束缚着孩子们的想象力,有百弊而无一利。学画不同于学音乐演奏、芭蕾、京剧、杂技等要从小从严,打好童子功至关重要。画画是个体创作,也就是从编剧、导演、演员、拍摄直至剪接,一切环节都由一人而非集体完成。作为编剧、导演要强调独创性而非模仿性。绝不要让幼儿从小就去模仿某大师之作,这与从小学习京剧某派唱腔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可以发挥各式各样的奇思妙想。家长们的首选是用引导的方式,营造有趣的氛围,培养激发儿童自由作画的浓厚兴趣,使孩子萌生主动画画的愿望,甚至有时闹着非画不可。一切都是自发自愿,自然而然。万万不可逼迫孩子去死摹硬仿,把学画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孩子想画什么就让他自由去发挥,这样才是最好。
儿童学画的目的是:通过画画培养孩子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画画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通过画画培养孩子超常的形象记忆力;通过美育培养孩子欣赏艺术的素质品味。这才是孩子们学画的根本目的,将来,他长大了,无论选修何种专业,通过画画开发智力得到的益处,将受之不尽。
以下再举我女儿以及外孙的例子。我的女儿林延出生于1961年,她虽是独生女,小时候却吃了不少苦。三年困难以及“文革”时代,孩子们同样没有什么玩具,我们只是给她买了各色的油画棒及橡皮泥,让她画画和捏捏小动物。她比我小时候画得好。
有一次她说要画钓鱼。我说你没见过钓鱼,怎么画?于是想告诉她钓鱼是怎么回事,她不听,说:“我知道怎么钓鱼!”然后躲进另一间屋子,反锁上门,过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她拿画给我看,画得很绝,只有孩子才能画出这样的钓鱼。我很兴奋,心想幸亏她这小不点儿有主意,如果听我告诉她怎么钓鱼,那就限制了孩子天真的想象。我问她怎么想出这样画钓鱼,她说幼儿园有钓鱼游戏,由此引发了她天真的想象。所以,对于孩子的异想天开一定要大放手、大松绑,绝对要保护,万万不能扼杀限制。充分鼓励孩子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这点至为重要。
1970年,中央美术学院全院师生被强制性下放劳动改造,当时女儿只有9岁,只能寄养在邻居家中。万没想到一去就是3年,至今想起真是不堪回首。直到1973年,全院才被批准返回北京。回家后,我发现自幼画得很好的孩子已经不会画画了,写字也大大退步。我希望她像小时候那样随意画一张,不料她不停问我这颜色怎么调出来,那颜色又是如何调出来。我没有告诉她,只说你在幼儿园时,那么小都没提过这样的问题,自己画得很好,现在是怎么了?她没有再问,画了一张比那张亦步亦趋照抄老师范本的画好了不少的一张画。虽有进步,但比3年前仍有不小的差距,我自知不能急,要有一个过程。
过了几天,我摆了一个相当难度的静物水蜜桃,就匆匆忙忙去开会了。中午回家,看到她把水蜜桃的味道及桃子外表上的绒毛感都表现出来了,完全从跌入的低谷中腾空而起,真是不可思议!怎么会恢复得如此之快!接着我们又去买了一个西瓜。第二天一早,还没把西瓜切开,又来催开会,只好叫孩子自己切开,自己摆静物,再画一张。中午回家又非常高兴,她自己摆的静物有模有样,而且把西瓜的沙瓤都画出来了,瓜子贴在瓜瓤上,还有阴暗面。我和林岗以及左邻右舍的学院教授都纷纷赞扬画得好!时间相隔不长,我们天天开会,也没功夫教她,怎么会有如神助,如此飞跃式地进步?只能说明孩子是敏锐的,给她营造一种氛围很起作用。
林延已经快到12岁了,我认为可以启发式引导她画下去。之前没有教她如何画画,但是她自幼常随我到天安门广场散步,有时我问她:“你比一比现在广场的天和广场的地,是天更明亮,还是地更明亮?”她经过比较,每次都回答正确。有时我告诉她白杨树干的颜色,从根部到顶端是一致的,但是同一根树干,后面若是墨绿的松柏树相衬,对比之下就显得很亮,呈浅灰白色,再看树的顶端,后面是天空衬托,树干又变成了深灰色——不是树干本身有两种颜色,而是环境衬托影响所致,这是黑白对比的变化。再看,白杨树干在松柏墨绿色的对比下,显出的是紫灰色还是绿灰色……在边走边玩之中,又答又问,不知不觉减轻了走路的疲劳。这些点点滴滴,使她对颜色变得越来越敏感,我庆幸这种潜移默化的敏感,3年来没有完全被泯灭,它居然很快又重新进发出来。孩子们学画,家长的心态要平和,要更多地阅读文艺书籍,了解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外古今几次真正文艺高峰的水平,加强自身艺术修养及品味格调,对孩子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
画画虽然要有天分,但是绝大多数从来没有画过画的孩子,只要引导有方,可塑性也极强,家长没有理由失望在先,而且不要轻易下结论。如果家长有一定的文艺修养,根本不用逼幼儿去上美术班,就在家中玩耍,放些纸及颜色笔,不要去敦促,爱画就画,不画就不画,画了之后,千万别去乱挑毛病,以鼓励为主即可。要给他们一个完全没有压力、允许自由想象的轻松氛围。
我的外孙是个自学能力极强、非常有想象力的男孩。我的女儿、女婿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他们不教他画画,甚至从不提醒或催促他画画,但他从两岁起就像小猴子一样模仿大人画画,有时是装模作样地假装画画,若真地在画,也都是随意乱涂的线及色块。他们完全随他去画,不提任何要求。在美国,小学生课外没有任何压力,有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有许多时间干他有兴趣的事。小外孙5岁半时竟然下国际象棋无师自通,很快周围下棋的人包括大人已全不是他的对手。他的幼年基本上不画画,偶而画一点,却显露出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大大超过前辈。
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开始已经进入激烈的竞争中,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你们都没有我忙!”我万分同情这些孩子们!希望保护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在画画时给他们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