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当年 (自左至右作者、于志学、玛丽亚索、得可沙) 姜伟琦摄
《敖鲁古雅》风情歌舞剧在北京
2010年8月的一天,得克沙从根河给我来电话,说是要陪同母亲玛丽亚索来北京参加歌舞剧《敖鲁古雅》在保利剧院的演出。
《敖鲁古雅》在北京公演一事,当时网上已有报道。为了造势,公演之前在北京保利剧院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这个舞台剧是鄂温克族民歌传承人乌日娜,为了将鄂温克民间艺术传承下来,带领她的团队来到敖鲁古雅,走进散落在森林各处的猎民点,探访了玛丽亚索等鄂温克猎民,抢救性地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民歌、舞蹈、器乐等第一手资料及素材基础上,将其融入《敖鲁古雅》舞台剧创作之中。所以这次玛丽亚索也亲自来北京参加演出,作为歌舞剧《敖鲁古雅》剧中原型人物和观众见面,是剧终的重要压轴戏。我撂下得可沙的电话,马上告知了于志学。
为探望来北京演出的玛丽亚索老人,于志学特意从延庆工作室赶到老人家下榻的北京京东饭店。这次玛丽亚索一行有得可沙,还有老人的舅舅安道,安道的女儿图刨和何海岩。玛丽亚索的装束总是那样,头上戴着印花的方头巾,身着白地兰花的鄂温克长袍,精神头还好,只是老人家从遥远的内蒙古阿龙山猎民点到根河市,再从根河市坐汽车到海拉尔,从海拉尔再坐飞机到北京,一生中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漫长的旅行,也是她第一次坐飞机。
玛丽亚索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 卢平摄
说起老人家坐飞机还引出了很多趣事。得可沙说为了做飞机,老人特意办了身份证。原来老人一直生活在大山里,不出远门,身份证没有用武之地。现在要乘飞机,必须得有身份证明。可是过去鄂温克人对自己的年龄是不太介意的,就是现在的户口本上登记的年龄也并不准确,所以老人的实际年龄不像户口本上记录的那么年长。
大兴安岭的八月秋高气爽,早晚都已经充满了凉意,可是老人家一到北京,一出机场,京城“秋老虎”的炎热气候让过惯了严寒气候的老人顿感很不适应,一个劲地说,“太热了!太热了!”此时,我看到坐在宾馆床上的玛丽亚索,完全不像在山上猎民点的帐篷和撮罗子里那样自在。
于志学与玛丽亚索等人交谈,右1玛丽亚索,右2于志学,左1安道,左2 何海青 卢平摄
自从原始森林的生态日趋遭到破坏以后,饲养驯鹿的困难越来越大,玛利亚索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她不关心外面的世界,因为虽然来敖乡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很少。而且她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所以平时少言寡语,更不喜欢在人前当摆设陪人照相。这次能来北京演出,还是在女儿得克沙一再劝诱下,说这样对鄂温克民族有很大的好处,她才同意出山。
于志学见到玛利亚索老人,自然免不了一顿叙旧。得克沙拿出老人带来的鹿茸送给于志学。得知玛利亚索是这次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的原型,于志学对得可沙说,“我还保留着你妈妈四十多岁时健美的印象。”得可沙说,“我妈妈年轻时就是位美丽活泼的姑娘,她有俄罗斯人的血统,能歌善舞,会唱很多鄂温克民歌。这次乌日娜为了编导《敖鲁古雅》舞台剧,来我们部落,收集整理鄂温克民歌,很多曲目都是由我妈妈亲自演唱的,都是原汁原味的鄂温克民歌,她再经过修改整理。”得可沙很高兴能为抢救本民族文化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能在祖国首都参加演出,我为鄂温克人骄傲,也为母亲骄傲。”
通过得可沙的介绍,得知这些年根河市政府加大对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文化传承的保护力度,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改扩建驯鹿文化博物馆,保持鄂温克驯鹿文化习俗和桦树皮手工制作等技艺,举办使鹿部落文化节,进行驯鹿评比、搭建撮罗子比赛、萨满舞表演等,吸引猎民将兴趣投入到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之中。
作者为玛丽亚索和得可沙看当年的老照片 姜伟琦摄
演出公司的倪小红经理,送给我们两张票,邀请我们到保利剧场观看演出。帷幕一拉开,就传来鄂温克人吹来的悠扬鹿角声和鄂温克人用罕见的发声方法唱出的歌曲,一位年迈的女主人向神树讲诉并追忆自己的年轻时光。在多媒体灯光效果配合下,舞台背景一幕幕拉开使鹿鄂温克在大森林中的生活场景。剧中的女主人公出生在大兴安岭,她聪明美丽,活泼善良,能歌善舞。她热爱这片土地,热爱驯鹿,在与大森林相依相伴的岁月中与一位忠诚勇敢的鄂温克年轻猎手产生了爱情。伴随着剧中逐步展开的神秘的狩猎场景,富有神秘色彩的萨满祭祀,森林中各种野生动物,游猎和使鹿鄂温克人最本真的生活方式,逐一展示在观众面前,令观者对游猎鄂温克猎民在严酷环境下顽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他们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依存的精神深感敬意。
演出到了尾声,玛丽亚索带领着安道、图刨、得克沙和何海岩等人牵着驯鹿一起走向舞台,顿时全场观众都自然起立,掌声雷动,演出气氛达到了高潮。演员谢幕后,很多观众还不愿离席,演员们也很激动,他们一次次地面向观众,行礼谢幕,感谢观众的厚爱。观众的鼓掌仍长时间热烈不停,经久不息,说明《敖鲁古雅》演出获得的巨大的成功。我自己也很激动,有一种想要跳上舞台与他们共舞的冲动。
《敖鲁古雅》的演出,体现了鄂温克人在努力保护自己的本民族文化,证明了民族文化需要敞开窗口同异质文化进行交流的迫切性,这是鄂温克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世界上的文化生态就是由世界各个民族的多样性组成的。首都观众对《敖鲁古雅》歌舞剧的认同,证明了鄂温克人今日坚守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此后《敖鲁古雅》歌舞剧在全国巡演几十场,听说后来敖鲁古雅艺术团还代表中国参加了智利国际民间艺术节,和很多西方国家的艺术家一起参演,并获得了“特别贡献奖”。这充分说明文化是最好的名片,它能让敖鲁古雅声名远播。(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