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亚索的母亲缝皮衣 于志学摄
在拉吉米猎民点,于志学最喜欢看妇女们做“皮活”——熟皮子、缝皮衣、皮裤、皮手套、皮帽子和皮靴。
拉吉米撮罗子里的三位妇女玛丽亚索、敖考列杰娜和敖考列都是能工巧匠。玛丽亚索的一手好手艺来自于母亲敖靠列杰娜带出的家族式传承。她从小跟随父母亲在林中游猎,父亲狩猎回来,把动物的皮剥下来,母亲就熟好,缝制成各种衣服。
敖考列熟皮子的技术也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拉吉米父母也都是氏族中的强者。
鄂温克人在森林中晾晒皮子 卢平摄
拉吉米一年四季的着装几乎离不开皮子,而且大部分是鹿皮的。因为鹿皮比犴皮柔软、耐磨、轻便,所以拉吉米和鄂温克的猎民都喜欢。一直以来,驯鹿,马鹿,犴等动物,成为鄂温克猎民世代的衣食之源。
做皮活,首先要熟皮子,刚捕猎的动物皮是不能用的。因为刚捕猎的动物皮就是把皮扒后晾干也还是比较坚硬,做不了皮衣,必须用一些办法把皮子弄软,这个工序或说手艺就叫“熟皮子”。
熟皮子的方法在民间很多。我当年下乡插队在黑龙江省肇东县宣化公社宣化五队时,队里的贾大爷就是熟皮子的高手,在当地特别有名。当时贾大爷一家人对我非常好,她的女儿贾凡比我小几岁但和我十分要好,贾大娘还一直说要让老伴给我妈妈熟个羊皮做坎肩,从他们的嘴里我知道了熟皮子是个手艺活而且离不开火碱和硝。
玛丽亚索妈妈奥考列别娜
但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使用的都是原生态天然的“熟皮子”方法。他们先把打到的野兽开膛剥皮,用刀刮掉皮里的脂肪和肌肉,再把皮子撑开晾在撮罗子周围的平坦林地上或四角抻拉绷直挂在树上晒干,以防腐烂。
“熟皮子”要从夏秋季时开始。先把皮子挂在撮罗子里,皮子下面生火,用烟熏,熏到四、五个小时,让皮子发黄。有时还用皮子包上木炭,不通风地熏上五、六个小时,再把皮子泡到河水里一天,取出后用几种工具进行铲刮,再把皮子挂树上晒干,并再次烟熏。这时的皮子还不够柔软,再用犴、鹿的脑浆煮成浓浓的白汤,涂在皮子两面,放置通风的地方阴干几天,再用工具不断铲刮,晾晒,再用手反复揉搓才能熟好,变成软皮。
于志学看到在深山老林里,鄂温克妇女用一双双巧手熟出这么好的皮子,据说这样熟好的皮子不掉毛,几十年都不腐烂不变质。从熟皮子的过程可以折射鄂温克人一切依赖大自然,森林的一切就是他们的生存世界,正如“鄂温克”名字的含义“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一样,他们的生活与山林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有这样爱护大自然的猎民,大兴安岭林海才能松涛激荡,星罗棋布的河流不受污染,才能成为那么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鄂温克人穿的皮衣分冬夏两季。冬季猎民穿的犴皮裤,一般喜欢毛朝外,夏天主要穿去毛的犴皮上衣和裤子。给小孩做皮衣,都是选用狍皮或驯鹿皮。于志学最喜欢看她们使用鹿的脊筋做线。她们先要把皮子晒干,再用木棒反复敲打,然后从一束鹿筋中抽出一条条鹿的丝线。敖靠列杰娜做活时,习惯用口水把筋丝弄湿,在腿上捻搓成线,她还有一个用鹿角做的“顶针”,做活时戴在手指上,利用顶针在皮子上用筋丝熟练顺利地穿梭。
鄂温克人做的皮帽也很有意思,多用犴皮或灰鼠皮做成;有时候还用犴的头皮做帽子,上面有两个犴耳朵,还有一对犴角。这样做的帽子初衷无疑是为了打猎时的伪装。因为大兴安岭树木茂密,戴上伪装成动物的帽子可以麻痹真正的动物使之轻敌。但这样的帽子孩子戴得多,鄂伦春的猎民也戴得多,可于志学从来没见过拉吉米戴过这种帽子。
大兴安岭到处都是森林、沼泽、湿地、倒木,于志学来了不久穿的棉鞋就磨破了。鞋破了就灌风、灌水、灌雪。敖考列杰娜看到后,不声不响给于志学做了一双带毛的犴腿皮靴。她的手艺很好,做的靴子又暖和又轻便又结实,毛缝接的非常细密仔细,毛绒柔顺,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于志学手捧着这双用鹿筋线缝的、散发着皮质味道的犴腿皮靴,像捧着一件工艺品一样,真是舍不得穿。但是没有一双结实耐磨的鞋,就没法继续在大兴安岭和拉吉米穿林海,跨雪原,过湿地,趟塔头。尽管当时他没有用语言表达心中的感激,也不懂鄂温克人答谢的礼节,只是忍着心疼穿在了脚上。但是他牢牢地记住了这件事,还十分珍惜这双犴腿皮靴,把它带回了哈尔滨。后来因为几次搬家,还是弄丢了,没能留下来做个永久的纪念,令他每每想起就感到遗憾。(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