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图片源自网络)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历史上共划分为如下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魏晋南北朝
中国山水画的初步形成可以回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主要作品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代表。但那时的山水画只是为主景人物形象做陪衬用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是当时的主流风格。此时的山水画元素仅仅作为配角出现,是为人物画主题服务的。
展子虔《游春图》(图片源自网络)
第二阶段:隋唐五代
到了后来的隋唐时期,山水画便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逐渐从作为人物画的配角,慢慢剥离出来,逐渐形成了较为独立的新画种。在此期间,以隋朝画家展子虔最具代表性。他创作的《游春图》用俯瞰的构图方式,采用平远法,由近而远,给人以咫尺千里的视觉效果。在这幅作品里,人物、舟船、房舍等,都变成了配角,比例较为合理,构图也十分精致,被后辈画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山水画作品。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第三阶段:画种多样性的开始
唐代是中国山水画的全面发展期,涌现出如吴道子、王维等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在绘画风格上也体现出了多样性的苗头。在这个时期,根据画法和所用材料的不同,出现了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的种类划分。在此期间,尤以史称“大小李将军”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较为出名。尤其是李思训独创的大斧劈皴法,对后辈画家在描绘特定山川风貌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至今仍在使用。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评价道:“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并认为“山水画之变,始于吴而成于李”。大诗人王维将吴道子豪放的水墨山水风格继承了下来,开启了盛唐诗人兼画山水的文人画风尚。文人画家们用墨抒情,在潇洒的笔墨中表达出了他们追求隐逸生活的思想境界。如被收录在小学课本里的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王维的著名题画诗。
王维《雪霁图》
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造成大唐王国的四分五裂。也造成了各种区域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为山水画的多元化创造了契机,尤其是在中原地区和当时的南唐区域,涌现出了像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杰出画家代表。
荆浩《匡庐图》
荆浩(荆浩代表作《匡庐图》)、关仝(代表作《关山行旅图》)的作品,主要描绘对象是我国北方的大山大水风光,顶天立地,气势恢宏,基本都采用丰碑式构图,结构严谨,描绘细腻,达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雄浑效果,被称作北派山水画的开山群体代表。
董源《潇湘图》局部
董源(代表作《潇湘图》)和巨然(代表作《秋山问道图》)作品所则描绘的则是南方山水,构图多平缓,多用披麻皴及点苔法,披麻皴又根据描摹对象的不同衍生出了长披麻皴和短披麻皴。用生动多变的笔触,营造出南方自然风光中的层峦叠嶂、绵延起伏,小桥流水人家,画面丰润饱满,山水相得益彰。奠定了南派山水的基本基调。
范宽《溪山行旅图》
郭熙《窠石平远图》
第四阶段:两宋时期的鼎盛期
两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当代的政权重文轻武,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加上当时的皇帝如宋徽宗赵佶本人就酷爱艺术,而且还是一个建树颇深的行家里手,出台了多项艺术发展政策和措施,在国家层面还设立了专门的艺术创研机构,极大程度解决了艺术从业者的生活、生存的问题,开创了院体绘画的先河,同时还衍生出“文人画”的艺术表现风格。这个时期的画家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同时,潜心研究出多种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早就了两宋时期绘画艺术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米芾作品《春山瑞松图》
这个阶段,北派山水画家以李成、范宽、郭熙为代表,其中李成、范宽的成就尤其突出,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如范宽的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图》直到现在还奉为经典,也依旧是学习中国山水画过程中,参考频率最高的作品之一。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在当时流行于文人士大夫群体的“文人山水画”方面,尤以米芾、米友仁父子较为突出。据史料记载,最早提出“文人画”概念的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亦成为“士人画”,随着参与度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得到了如文同、黄庭坚、米芾等当代知名文人的认同和推崇,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格流派。被誉为“青绿山水第一长卷”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写实体长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单凭一幅作品,就足以“独步天下”数百年。
文人山水画由于参与创作者都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特意描绘山水画中的烟霞意蕴、朦胧幽深的深远意境,赋予了中国画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延展力。米芾、米友仁父子独创的皴法“大米点”和“小米点”是“米氏山水”的精髓所在,也成为了后人常用的山水画皴法之一。
马远《梅石溪凫图》
另外,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也是名家辈出,涌现出如被后人称为“南宋四家”的马远、夏圭、刘松年、李唐。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中李唐画笔犀利,作画严谨,很有气势,简约派。刘松年擅长水墨和青绿等画作。马远在章法布局上很有深度,非常大胆,还能更好呈现出画面的空间感,透发出非常浓郁的诗意。夏圭在水墨方面展现的酣畅淋漓,笔简意赅,变化丰富。
夏圭《溪山清远图》
可以说两宋时期的山水画,通过自隋唐以来的数百年发展和完善,逐渐成熟稳定。所以,众多中国史学家把两宋时期称为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巅峰时期,是一座无法超越的高峰,至今还有许多史学家认为无出其右者。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元 倪瓒 作品
第五阶段:外族入侵致使元代绘画的停滞
元代由于是外族统治阶段,作为统治阶级的游牧民族对中原文明有一个认识和融合的过程。本土文化和入侵文化产生了较为强烈的碰撞和抵触,加上当时的统治阶层不像两宋时期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和推崇,致使诸多喜爱绘画的文人士大夫仅将山水画作为自娱自乐、陶冶情操的一个工具。底层画家中能像王冕那样以执着坚持而取得成功的少之又少。元代的山水画家主要只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等四人为代表,被后人称为“元四家”。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能被后世记得住的山水画家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元代由于文化融合不够充分,致使两宋时代创造出来的书画艺术繁荣气象戛然而止,进入了一个停滞期,影响了中国山水画后续发展。
明 沈周作品
明 文征明作品
明 仇英作品
明 唐寅作品
第六阶段:明代院体画及文人画的复兴和发展
明朝的建立,又恢复了中原本土文化的繁荣复兴景象,使广大文人士大夫群体找到了归属感。书画艺术的发展也具备了丰厚的底蕴和土壤支撑。院体画和文人画也在明朝初期就开启了快速发展和繁荣的新气象。以戴进、吴伟为首的“浙派”逐渐兴起,为山水画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中的沈周、文征明、仇英和董其昌,以及后来的唐寅等,都是深刻影响后人的画坛巨匠。
清 王时敏 松鹤高士图
清 王鉴 关山秋霁图
清王翚作品
清 王原祁作品
第七阶段:清代和民国初期的再次没落
清代的画坛已经失去了开拓创新的气象,一团暮气。山水画家也基本都沉浸在复古、摹古的氛围当中。其中较为突出的以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的“四王”,基本都是默守陈规,循规蹈矩,毫无新意。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可以说只有继承,没有发展。
傅抱石作品:《待细把江山图画》(源自百度百科)
第八阶段:近现代中国山水画的井喷式发展
清末民初时期,虽说当时外敌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给当时的社会大众带来深重的灾难,但由于当时晚清政府主推的“洋务运动”,给闭关锁国的满清王朝带来从思想到现实的转变,同时,西方文化思潮也被带进了中原大地,给当时艺术界的“潮流青年”们拓宽了视野,中国绘画的发展也走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为中国绘画带来了新气象,在暮气沉沉的清末民初,可以说是一股清流。许多青年走出去,来到了欧洲腹地,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西方艺术进行融合、借鉴和互通的尝试,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开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像徐悲鸿、张玉良、刘海粟、林风眠等一大批敢于创新的艺术家,就是把东西方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典范,虽说他们的作品在当时还不太成熟,但新元素的融入,促使中国绘画在今后的发展中,基本都无一例外地融进了西方艺术的诸多技法。
宋文治作品《蜀江晓发图》
在中国画方面,当时的国内按区域和风格的不同,画坛被归纳总结为几大流派。如以上海区域为主的“海派”(代表人物:吴湖帆、陆俨少、谢稚柳、朱屺瞻、江寒汀、唐云等),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派”(代表人物:陈师曾、金城、陈半丁、溥心畬以及后来的李可染、梁树年),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画派”(代表人物:傅抱石、钱松岩、宋文治),以新安江、钱塘江、徽州文化为载体的“新安画派”(代表人物:黄宾虹、),以西安为中心的“长安画派”(代表人物:石鲁、赵望云、和后来的何海霞),广东、广西画家群体的“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如此等等,都是享誉全国的画家群体。
李可染山水画作品
新中国的成立,给绘画艺术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在六七十年代曾造成人为的“停滞期”,但整个绘画体系并没有断层,政府高层也慢慢对文艺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立各级美术协会和画院,将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画家吸纳进来,为中国绘画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青春与活力。
特别提示:
(本文作者:刘东方,原名刘宾,系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总编辑、中国冰雪画派美术馆馆长。本网已获得作者授权首发,如需转发,须联系我网授权发布,但不得用于商业目的)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