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博物馆成了游客云集的文化景点,这些博物馆有时也会举办美术作品展。同样是具有展示、陈列和推介、教育功能的公共机构,与主要展示美术作品的美术馆不同的是,当下到博物馆看展的观众纷至沓来,而许多美术馆却依旧门庭冷落。
其实,现在人气爆棚的一些博物馆,普通大众也曾经对其望而却步。
有人认为现今一些博物馆的走红应归功于央视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却让人颇多怀疑,《国家宝藏》是2017年底才开播的,而在这之前,一些博物馆就为许多游客所青睐了。其实博物馆成为“游客打卡地”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一些旅行社意识到大众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增强,选择了富有文化内涵的博物馆作为游览景点,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已达数亿人次。
旅行社将一个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作为旅游景点,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来看,都是一种值得肯定的选择。现在的公立博物馆基本都是免费的,其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作为游客,旅行社将他们带到一个不用花钱买门票,却能获得精神享受的地方来,这无形之中不但丰富了旅途的游览内容,还提升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成为景点的博物馆,也让那些从来没有来过这类场所的游客开阔了眼界,为其打开了精神视域的一扇窗口。
导游组团带过来的大批游客光临博物馆观看展览,这使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国家对公立文博机构的财政投入在不断加大,如何使其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社会福利?这是文博机构一直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当然,光有旅行社的引领还不够,那些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博物馆自身也是做足了功课:纵观这些博物馆的展览,大多体现了较强的精品意识,展品的学术认可度高;在展览的宣传策划上,它们一般会借助社会影响力大的展品,形成较强的公众号召力;与许多美术馆不同的是,博物馆的展览周期一般会长达数月,这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展览的社会效益。
而一些美术馆的展览虽然也不乏精品力作,但却普遍存在展品同质化、展览周期短、形式单一、学术定位不清晰等缺点,特别是对观众的引导方面不够积极主动,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同样是身处闹市区,与美术馆一街之隔的旅游景点游人如织,游客们却常常会对街对过的美术馆视若无睹,并非是美术馆的展览都乏善可陈,相隔的也不仅仅是一条街,而是因为大众对美术展览缺少基本的了解与认识,由此产生的隔阂,才是令他们对近在咫尺的美术馆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有一些美术馆在引导观众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好,同样能使他们的美术馆成为“游客打卡地”。
也有人以为游客到博物馆和美术馆“打卡”只是看稀奇,凑热闹,不懂艺术欣赏的普通观众只能把艺术作品当作拍照背景,甚至有人说要警惕这些场所成为“网红打卡地”。那么,就艺术欣赏而言,什么叫懂?一个人又要懂到什么程度才有资格来欣赏艺术品?跳广场舞的大妈排着长队来看展览,也可以为之点赞。
吴冠中先生认为当今时代“文盲不多,美盲很多”,那么,又究竟该怎样“扫盲”呢?如果说扫除“文盲”是从认字开始,那么,引导所谓“美盲”们观看艺术展览,就是在打开他们的审美慧眼了。讲到高雅艺术的欣赏,自认外行的普通民众常常会觉得那是专业人士的事情,其实,对非专业人士而言,感知便是在欣赏,任何人面对艺术作品都会产生审美直觉,感知是审美活动的根本。对一般民众而言,艺术展览看多了,自然会对其产生兴趣,也就有可能去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况且,我们也不必要求非专业人士对艺术展览有太深层次的欣赏与认知。当下的社会大众缺少的正是对艺术作品的直观感知,且不说在美术馆看展时所具有的剧场效应,欣赏原作也与观看印刷品和网络图片时的审美体验有着很大的差异。
许多从来没有欣赏过艺术展览的普通观众,能够作为游客被引导进入博物馆和美术馆接受艺术熏陶,这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美育,其实也并不是非常复杂、困难的事情,比如走进美术馆观看艺术展览就是在接受审美教育。这就需要美术馆方面从提高全民审美素质,充分发挥场馆社会效益的的高度,重视对观众的积极引导,不应错误地自以为到美术馆观展本来就该是一种小众行为。面向大众,心系人民应该成为美术馆基本的策展理念,希望有更多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成为普通市民习惯“打卡”的地方,让更多的所谓艺术门外汉能够自觉地亲近艺术,感受美好!(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