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美展的筹备阶段,各地区申报承办的时候,壁画像个没人理的孩子。大家有些固有观念:壁画是小画种,不好看。最后还是自己家里抱了回去。”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壁画展览上,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中央美院教授侯一民谈及在北京中央美院办展的经过,小小地“唏嘘一把”。的确,侯一民所说的不无道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壁画创作几经沉浮,与油画、国画、雕塑等相比,不算突出,但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急速发展中,也迎来了良好的开拓机遇。在这样的机遇下,发展与困境同行,成为当下壁画呈现的总体态势;而在壁画创作中更多地融入设计意识,或许能成为今后中国壁画再次出发的起点。
壁画不是“壁花小姐”
一进入全国美展壁画展厅,迎面是展览特邀作品——侯一民、邓澍、周令钊于1964年创作的《六亿神州竞舜尧》,画面上毛泽东和各族群众一道,迎接美好生活;展厅墙壁上,中央美院师生于去年5月开始创作的大型素描陶版壁画《抗震壮歌》,作为参展作品,在开幕式上便吸引众多目光。井冈山斗争、淮海战役、大庆油田……讲述宏大叙事、塑造国家形象与民族精神,壁画因其特性,因其尺幅,总能具有其它画种不可比拟的优势。
“壁花小姐”不应是壁画在美术百花园中的称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30年间3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公共空间增加,建筑物拔地而起,都为壁画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发展空间。”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回顾的,是壁画从寂静走向复兴的客观现实。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机场壁画、1984年壁画以独立画种被列入第六届全国美展以来,发展至今的中国壁画,已经改变了在建筑主体建成后才创作壁画的“补壁”地位的尴尬,如南京地铁站的壁画,六朝古都、水月玄武、金陵览胜、民国叙事等主题分布在南京重要站台,配合总体的蓝白基调,功能性与欣赏性的有机结合,使壁画作品既有个人风格的神采,又关照和思考环境的需要,由“补壁”向建筑总体设计发展,由单纯的绘画向工艺、建筑发展,壁画逐渐成为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蕾用中国画颜料、绢和细线组成《碧荷》,王鹏用碎瓷、皮纸与矿物色拼接《青花》,“很多作品都出自青年之手,年轻人的创作更倾向于打破尺寸、媒材的限制,集中反映出生活的实感和时代的主题。”侯一民说。鼓励青年壁画家的参与,更能体现近年来壁画语言的新趋势:与当代新观念、新思想形成互动,不断拓展壁画语言的边界。中央美院教授孙景波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壁画绘制的方法只有油彩、重彩、沥粉、马赛克几种,80年代又增加了丙烯、陶瓷、大漆工艺等;近些年我们的壁画家发扬了民间锻铜、木雕、织绣、版画等传统工艺,极大地丰富了壁画的形式语言。“90年代以来,丙烯、重彩等绘画材料,硬质材料的陶瓷、马赛克、木材、玻璃、砖石、丝绢、合成材料等都被壁画家拿来使用。”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孙韬说的这种趋势,呼应的是石材的《杏坛春秋》、纤维的《新疆红》、木版的《盛世黄山图》、丙烯的《华彩乾坤》……不仅如此,壁画的创作还与立体的雕塑相结合,创作出浮雕式版画,如侯一民创作的北京地铁十号线健德门站锻铜板浮雕壁画《血肉长城》等,在对迥异材料的处理中,壁画不再是孤单的“壁花小姐”,而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材质美和语言美。
高扬设计意识
创作者心中有了语言还不够,“心中还要有墙”。孙景波针对的不仅是基于壁画特性的创作考量,更是针对当下壁画创作幅面越来越大鲜见精品力作的现实。
“壁画的老套面孔在今天也是屡见不鲜,胡乱堆砌民族风情,没有仔细考虑就‘摆’上去的古董图像什么的,固有样式和庸俗趣味成为壁画创作的一大弊病。”从本质而言,壁画需要先有墙面,而后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创作,因此不同于架上绘画,壁画画面以外的环境因素在创作中是必须要仔细考虑和设计的。孙景波表示。
在当下,“墙壁”已经从宾馆、酒店,逐渐扩展到学校、图书馆、写字楼、城市广场和公共墙壁;壁画是空间中的艺术,它扎根于空间概念之中,在空间中壁画从外在形式到主题内容都有相当大的主动性。在这种特性之中,壁画家如果借鉴设计理念,在创作中渗透设计思维,能逐步依据现实的壁来设计心中的画,既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又符合公共艺术的本质概念。
在展览中,王可刚、王东明、高星的《东北抗日联军组画——白山黑水抗联魂》,在水墨的画幅之外,考虑到展示效果的设计,气势撼人;张世彦的磨漆壁画《众里寻他》,通过女孩的手与多块面结构的组合,于小幅画面之中探求更大趣味,这些都说明壁画作品应该从公共意识中找到自身经验与外在环境结合的独特视点——发自创作者内心的设计,才能从墙上进入公众的内心。
就如同墨西哥壁画大师里维拉的作品,依据建筑形制设计构图,内容在表现墨西哥的历史与现实社会、直面当代趋向的同时,方能显现出壁画与众不同的魅力;中国当代的壁画家如何创造出高质量且富于民族特色的精品,借助全国美展的契机,中国壁画界所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用我们的壁画艺术语言与设计思维,表现民族精神与社会生活,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壁画就能找到新的出发点。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转载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