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而设计”第八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学术论坛入选论文 |
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单位 |
1 |
罗作滔 |
光线与空间组织的探究--油菜体验空间设计 |
广州美术学院 |
2 |
丁俊 |
数字工艺的解读 |
苏州工艺美术学院 |
3 |
丁俊 |
室内设计专题的实验课程--从“折叠”手法开始的形态探索 |
苏州工艺美术学院 |
4 |
杨叶秋 王道静 |
为社区创新而设计--以米兰理工大学ARNOLD多设计学科交叉项目为例 |
米兰理工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
5 |
高云庭 |
生态建筑人本观的基本要点研究 |
广东白云学院 |
6 |
高云庭 |
续以情为:情感于可持续建筑的特质解读 |
广东白云学院 |
7 |
夏彬 |
天台农场设计艺术研究--以王评设计办公室为例 |
肇庆学院 |
8 |
蒲阳 |
基于黎曼曲面的参数化设计与建造研究 |
华中师范大学 |
9 |
李佳蓉 |
商业空间的博物馆化 |
北京工业大学 |
10 |
朱亚丽 |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材料设计方法论研究 |
湖北美术学院 |
11 |
雷锋钰 |
当代建筑外观形式价值的释放 |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
12 |
孙剑仪 |
城市周边旅游民宿体验空间布局特征及设计研究 |
北京服装学院 |
13 |
孟彤 |
地铁文化廊道与城市景观的整体构建 |
北京交通大学 |
14 |
张璇 |
大数据催化的和谐人居与生态宜居 |
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 |
15 |
朱琦聪 |
智能交互时代展示空间多维度探究 |
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
16 |
陈六汀 |
滨水理想与城市宜居之道 |
北京服装学院 |
17 |
梁小洋 |
治愈系公共空间的人文影响力研究 |
北京工业大学 |
18 |
梁小洋 |
“博物馆化”设计策略在实体书店中的创新研究 |
北京工业大学 |
19 |
卫东风 |
南捕厅评事街82号建筑微更新研究 |
南京艺术学院 |
20 |
王蕴一 |
“医学身体”架构下的建筑空间研究 |
南京艺术学院 |
21 |
吴宗建 |
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中乡土材料应用的社会性考量--新会陈皮村大型住建筑的探索及时间 |
华南农业大学 |
22 |
龚袒祥 罗青石 |
基于园林式“山水人文”共生理念的山地乡村规划与设计——以金华市鹿田村改造为例 |
浙江师范大学 |
23 |
周雷 赵晶 |
基于“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的乡村景观设计——以赵黄庄行政村为例 |
澳门城市大学 周口师范学院 |
24 |
赵晶 周雷 |
社会变迁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邓城村为例 |
周口师范学院 澳门城市大学 |
25 |
唐诗韵 |
浸没式体验的展示空间研究 |
南京艺术学院 |
26 |
代锋 |
中国古代关于物的哲学在造物与造境中的运用研究 |
江苏科技大学 |
27 |
严康 |
公共设施工艺小品设计研究——以广西南宁市青秀山景区为例 |
广西科技大学 |
28 |
严康 |
竹结构连接方式的研究——以柳州皇娘山社区为例 |
广西科技大学 |
29 |
怀 康 |
佤族建筑元素融入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探索 |
山东理工大学 |
30 |
王铬 沈康 许诺 |
沉浸式体验展演空间设计趋势浅析 |
广州美术学院 |
31 |
唐时浩 |
新疆雕刻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
新疆师范大学 |
32 |
贾艳 闫飞 |
论明式家具中的人文曲线形态 |
扬州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
33 |
姜丹 |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历史风貌区有机更新研究——以喀什噶尔老城为例 |
新疆师范大学 |
34 |
郭文礼 |
地域家具文化导入家具与陈设艺术课程的方式研究——以维吾尔族木雕家具为例 |
新疆师范大学 |
35 |
曹旭 |
区域视角下伊宁市传统城市聚落肌理的协同演化研究 |
新疆师范大学 |
36 |
李芃 |
内与外的解读——广州泮塘五约村微改造的设计初探 |
广州美术学院 |
37 |
陈鸿雁 |
基于岭南地域性的毕业教学研究 |
广州美术学院 |
38 |
袁铭栏 |
因地制宜----住宅空间的低碳设计创新方案解读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39 |
王星航 |
展览空间中应对“博物馆疲劳”的休憩空间设计策略 |
天津美术学院 |
40 |
党田 |
北京白塔寺社区营造策略调查研究 |
中央美术学院 |
41 |
李光、陈博粤 |
岭南夜景照明的公共艺术设计策略 |
广州美术学院 |
42 |
魏秦、牛浚邦 |
山水绘画与诗意人居空间营造 |
上海大学 |
43 |
王霄云 |
微景观视角下的北京白塔寺胡同景观改造设计方法研究 |
中央美术学院 |
44 |
陈红 |
探析地域资源制约下的古聚落水文化遗产景观 |
新疆师范大学 |
45 |
周启明 |
论新疆旱地村落重生的设计思路 -- 以吐鲁番吐峪沟为例 |
新疆师范大学 |
46 |
李环宇 |
基于新时代平面视角下的纪念馆信息传达策略研究 |
北京工业大学 |
47 |
朱力 张嘉欣 |
乡村环境设计批评:一种陈述的偏见 |
中南大学 |
48 |
王明飞 |
虚拟现实(VR)技术对现代室内设计教学的影响 |
吉林大学 |
49 |
赵宇 牛云 |
互动体验设计在民居营造工艺展览中的核心作用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重拾营造”展览陈列设计解析 |
四川美术学院 |
50 |
胡青宇 |
基于“弹性营造”理念的乡村聚落景观节约型设计策略探索 |
河北北方学院 |
51 |
胡青宇 |
从客体图录到主观认知——乡土民居测绘课程的教学指向与当代思考 |
河北北方学院 |
52 |
杨娟 |
多角度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
53 |
张雯雯 |
基于德勒兹哲学理论的动态装置互动性体验空间设计研究——以机器工作坊“寻”为例 |
南京艺术学院 |
54 |
孙文鑫 |
中国式建构——实验性设计的解读与启示 |
南京艺术学院 |
55 |
冯越峰 |
基于供给创造需求的乡村景观设计探析 |
中南大学 |
56 |
杨璐 程雪松 |
建设上海博物馆的思考 |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
57 |
沈青 |
生态意识下的旧厂房改造——以“马哥孛罗面包”厂房改造为例 |
上海大学 |
58 |
杨晓航 |
基于历史博物馆的体验型观展模式研究——以海战博物馆《鸦片战争》陈列为例 |
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
59 |
高体 郑凯 |
厝语·新叙——以叙事性景观在平潭石头厝村落景观改造中的应用为例 |
四川美术学院 |
60 |
孙贝 |
体验式景观——山水画对中国景观设计创新的启示 |
北京工业大学 |
61 |
曾煜 |
试论记忆性空间的基本特质 |
中央美术学院 |
62 |
曾煜 |
丝路情境中的空间艺术语言——以古丝路和田地区博物馆展陈空间创作为例 |
中央美术学院 |
63 |
韩宇翃 郑凯文 高世敏 |
“新媒体”时代北京文化建筑创新性数字化呈现的现状与策略 |
北京工业大学 星马传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工业大学 |
64 |
艾登 |
基于拼贴绘画引导设计理念的展示空间设计研究 |
深圳大学 |
65 |
王晓华 |
编制的穴居 |
西安美术学院 |
66 |
王恋雨 |
重拾温暖—壁炉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
四川理工学院 |
67 |
韩娱婷 |
材料与空间的双重渗透与浸润--作为设计手段的透明形式组织可能性研究 |
南京艺术学院 |
68 |
于晓楠 |
基于吉尔·德勒兹褶子思想的实验性设计研究 |
南京艺术学院 |
69 |
邸锐 |
回归日常建筑——住宅刚需户型设计研究 |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
70 |
邸锐 |
装配式微型住宅设计——以流浪者之家设计为例 |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
71 |
卢涛 |
从“天宫楼阁”看建筑空间中的设计造境 |
中国美术学院 |
72 |
莫诗龙 |
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中的材料语言研究 |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
73 |
庄嘉其 |
基于Depthmap分析的清代桃花坞年画中苏州古城街巷空间视线可达性分析 |
苏州大学 |
74 |
赵囡囡 |
家具陈设在唐宋之交的转型与定型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75 |
金科 |
村镇建筑的整饬与更新设计——以重庆葛兰英语公社设计为例 |
西南大学 |
76 |
季云博 |
新时代传承—大运河非遗、龙门石窟、河图洛书对接当代环艺创新 |
洛阳师范学院 |
77 |
柴也 |
地域性历史建筑更新设计的研究 |
大连艺术学院 |
78 |
何夏昀 沈康 |
数字设计的实验与实践——以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unBloc为例 |
广州美术学院 |
79 |
张莎玮 陆琦 陶金 |
传统村落中的景观图式--对从化钟楼古村的思考 |
广州美术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