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很多收藏家和美术馆将注意力对准画家作品的收藏,但与画家有关的文献资料,如书信、日记、画稿、草图、影像等,却往往被忽视。针对这一现象,在近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主办的时代与艺术理论研讨会上,一些美术界人士提出,要尽快抢救中国近现代美术文献资料,并呼吁建立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料馆。
“20世纪,中国人开始发现世界,中国在巨变,中国美术也在巨变中迎来高潮,各种理论、学派同时出现,更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画家,他们在思索中西结合、挖掘传统创新道路上奋勇前行。”在研讨会上,身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理事会副理事长、常务副院长的舒乙、杨延文不约而同地谈到民国时期是中国美术的丰厚资源宝库之一,然而现在美术界对这一时期有些画家的研究还几近于“零”,挖掘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原因之一就是资料不全。“很多重要美术文献资料被当废纸卖了,有的档案资料甚至被论斤卖了;有些画家家属对美术文献资料的价值不太了解,一旦画家去世,画家的资料就会被很随便地处理掉”。一提起美术文献资料的流失,《美术》杂志原主编李松便会感到非常可惜。“如果要深入研究一个画家的成就和贡献,不能光就画论画,一定要充分利用有关的文献资料。”在美术家杨力舟看来,如果能收集到陈半丁、溥雪斋、王雪涛、胡佩衡、秦仲文、马晋、颜伯龙、徐悲鸿、齐白石、叶浅予、李可染、吴作人、李苦禅、刘海粟这些艺术家当年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哪怕只有5分钟的影像,都是极其珍贵的史料。
与近现代的名家、大家相比,创作了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品的一些画家的文献资料,就更容易在重作品、轻文献的观念中被忘记和埋没。李松举例说,画家华克雄画了一幅作品《周总理的睡衣》,表现的是邓颖超同志为周恩来总理缝补睡衣的情景,画得非常好;后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好多40岁左右的人看了以后觉得很亲切,因为这幅画过去曾收录在语文课本里,但在美术界介绍中国当代人物画家的时候并没有提到过他。“也许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一位画家的代表作品,然而创作了经典作品的这位画家所留下的文献资料同样值得收藏和研究。”李松说。
重要美术文献资料的流失无疑是中国美术界和中国美术史的损失,杨延文认为,尽快抢救中国近现代美术文献资料遗产,一方面要联系画家或是其家属、朋友、研究者,花功夫找资料,下功夫写文章;另一方面可以搞系列展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造成一些有价值的美术文献资料流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没有机构或地方专门从事这方面的收藏。鉴于这种情况,李松说,现在很多画家建立个人美术馆是件好事,但比兴建新的美术馆更有意义的是建立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料馆,因此他建议美术馆或学术单位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以期能够把一些重要美术文献资料系统保存下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