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董其昌,就不算真正看懂中国画。后来的八大山人、金陵画派,乃至近代的吴湖帆等书画名家,无不受董其昌的启发。一直到近现代,中国书画都笼罩着董其昌的影子。
在不久前举办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期间,上海博物馆特意配套展出了由吴湖帆外公收藏的董其昌名作《烟江叠嶂图卷》,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日前,记者专访了上海博物馆书画部副主任凌利中,请他谈谈如何看懂董其昌。
“滥董“太多迷人眼
近年来,董其昌很“火”。
在今年上博举办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期间,馆方配套展出了由吴湖帆外公收藏的董其昌名作《烟江叠嶂图卷》,不少观众坐在这幅画前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愿离去。
上博馆藏烟江叠嶂图(局部)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台北故宫举办了“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吸引了大批观众。
两周前,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董其昌书画欣赏知识讲座上,爆满的观众频频举起相机,拍下大屏幕上的画作,其中还不乏非常专业的董其昌迷。
主讲人、上博书画部副主任凌利中坦言,没想到董其昌话题会吸引这么多观众。
自1990年代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以来,凌利中从董其昌的爱好者,逐渐成为了董其昌作品的研究者。这十几年来,他赏过真品,也见识过许多“滥董”。
所谓“滥董”就是指仿冒董其昌赝品的实在太多,到了泛滥的地步。董其昌在世时,其书画作品已是人人争而宝之,赝品也层出不穷,流传至今,“滥董”鱼目混珠的程度,有时候连专家也容易看走眼,因此引发了“赝书满天下”“赝本极多,几于鱼目混珠矣”的感叹。
近年来,凌利中析离了不少高水准的赝品。在辨别大量董其昌作品的过程中,他也经历了对董其昌的重新认识的历程。
“看出哪些是不好的作品,也就更能明白董其昌究竟好在哪儿。”凌利中说。
曾因写字太差而屈居第二
对大多数普通爱好者来说,要看懂董其昌的作品,首先需要了解他的经历。
董其昌是正宗的上海人,生于明代松江府上海县董家汇。17岁时,董其昌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可以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自己的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考官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太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
董其昌临颜真卿多宝塔碑
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先以颜真卿的《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到了万历五年,陆树声请董其昌担任家庭教师,教授他的儿子陆彦章。董其昌也因此从学于陆树声,尊其为师。
万历十七年,董其昌考中进士,供职于翰林院。此时,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董其昌名声大噪。
然而,董其昌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为官一共48年,期间断断续续归隐了长达27年。
明朝历史上长达十余年的“国本之争”期间,董其昌归隐故乡。光宗即位后,他任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后又任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又退隐了。
崇祯五年,77岁的董其昌再次为官,几年后,由于党争不断,他再度归隐。
有关董其昌“亦官亦隐”的评价众说纷纭,但就其书画创作来说,在归隐的几十年里,他博览了古今众多名家的作品。
在家乡,董其昌筑有“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画禅室”等画室。他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估、米芾诸名家法书,可谓博采众长,这对其个人风格的形成与转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谓“集其大成,而自出机轴”,便是董其昌书画作品的最大特点。
从真山真水到心中的山水
从17岁开始发奋学书法,到82岁去世,董其昌的画风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他早期的画大多仿宋人画,宋人画力求写实,讲究的是真实的造境。画的都是真山真水,力求一个“真”字。董其昌在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燕吴八景图册》。
秋兴八景图册之三
仿古山水图册之一
在见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后,董其昌突然发出惊呼:此人是我的老师啊!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如同“笔墨的交响乐”,笔墨的浓淡、粗细之到位、结构之精致,深深震撼了董其昌。他开始逐渐意识到,真山真水是画不过来的,笔墨不应该为造物者所驭,人也不是自然界的奴隶。《烟江叠嶂图卷》就是董其昌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其“由宋入元”的转折之作。在这幅画中,董其昌将笔墨与造型很好地融为一体。
此后,董其昌提倡“以书入画”,用笔墨来表达意境。他提出了著名的笔墨论:“以蹊径之奇怪论,笔墨绝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蹊径绝不如画。”60岁后,董其昌的作品进入了真正的成熟期,最著名的就是《秋兴八景图》。“你看他那时所画的山水,看不出是哪里的山哪里的水,画中没有地理特征,那是他心中的山水。”凌利中说。
从某种程度来说,看不懂董其昌,就不算真正看懂中国画。因为董其昌对中国书画史的影响十分深远,他的作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唐宋画的模仿,到认真思考、梳理和反思,此后又开启了元明清文人画的新篇章。他进一步使文人画实现了绘画性与文化性的高度统一。后来的八大山人、金陵画派,乃至近代的吴湖帆等书画名家,无不受董其昌的启发。一直到近现代,中国书画都笼罩着董其昌的影子。
学会“见笔”,感受清润之气
凌利中认为,看懂董其昌的画,要学会“见笔”。
无论是《烟江叠嶂图》还是后来的《仿古山水图》,以最细微处的树为例,竟没有一棵树是重复的,看似随意挥洒,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每一笔都能感觉到董其昌是如何起笔、运笔、收笔的,动感跃然纸上,轻重缓急十分细腻。他绝不放过每一笔,且每一笔都是不可重复的。
仿古山水图册之二
“画画时从笔尖到笔肚,这里面有一股气,有些人的气是墨气浑浊,董其昌却有一种清润如玉的感觉。”研究董其昌十几年,凌利中辨别董其昌之真伪常常就是看这份“清润”。
凌利中看画比普通人更细致。他说:“董其昌的画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耐看,不仅局部的每一笔都非常细,整体结构也十分精准,而且一点也不乱,这是十分可贵的。”
无疑,以笔墨入画相对观者而言更为抽象,但笔墨间表达的却是一种平淡、天真的意境。只求绘画性的画家,只能称得上是画匠,看一尺便疲倦。而要体现文化性则考验画家的综合修养,画的雅俗、高下就在这文化性上。
凌利中的老师之一、当代画家了庐先生曾对文人画提出过24字审美标准:“沉着遒劲,圆转自如。不燥不淫,腴润如玉。起伏有序,纵横如一。”
“沉着遒劲、圆转自如”,就是指笔下的线条坚韧而富有弹性。“不燥不淫、腴润如玉”,就是指用墨用色要呈现出一种半透明感,层次分明。“起伏有序、纵横如一”就是指复杂的结构和笔墨关系最终要和谐统一,使表现的物象自内沁透出一种鲜活的生机。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其主流和最高境界,是含蓄之中复归于一种平和的自然状态,而董其昌的画体现的就是这种状态与境界。(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