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方家乡回望系列记事性国画作品之:炸馓子
家乡回望之《炸馓子》
(刘东方)
小时候,家乡过年是非常隆重的。过了腊月二十四的祭灶,年的气氛也就愈来愈浓了,家家户户都在积极准备过年用的各色小吃、食品和点心,炸馓子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年后走亲戚时馓子是必备的礼品之一。
一大早起来,妈妈便把硕大的一个斗盆(一种烧制的大瓦盆)洗刷干净,开始和面。和馓子面可是个体力活,十几斤的面粉在不断搅拌和加水的过程中渐渐成形,需要反复揉按,使面粉和水充分融合,然后放置一段时间,谓之“醒一醒”,使面团变得很柔软。妈妈在一个干净的斗盆中预先放些豆油,把醒好的面团在案板上揉搓成拇指粗细的圆条形,一层层有顺序的盘放进盆里,这样第一个大步骤就算完成了。
当时,炸馓子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开始前,妈妈和外婆都会将我们这些熊孩子撵的老远,再用一个长条凳拦在厨房的门口防止我们“偷袭”。生怕我们这些熊孩子在炸馓子的过程中说出什么亵渎神灵的话语来。
炸馓子一般需要三个人共同配合。姨娘预先生起火来,待铁锅中的豆油加热到一定程度,外婆负责将盘在斗盆中的条形面取出适量,慢慢绕在双手上,轻轻拉扯几下,妈妈就用两根专用的竹篾子轻轻挑起,慢慢拉长,然后放在油锅中,两根竹篾交叉摆动一番,停留一会,一把馓子就算是炸好了。妈妈把炸好的馓子轻轻捞出放在预先放置的簸箩中,一层一层按顺序码放起来。
每到这时,也是我们这些孩子们“蠢蠢欲动”的时候了。诱人的香气勾起无数馋虫来,蹑手蹑脚走到厨房门外,双手扒在门框上,呼隆着鼻涕向里面窥视,恨不得眼睛里能伸出手来。如被大人发现,我们一般都会先找些借口搭上几句话,一般妈妈都会一眼洞穿我们那些小伎俩,很不耐烦地拿出一把馓子,又把我们撵的老远去了。看着我们“诡计”得逞得意的样子,妈妈只能无奈地摇头。这个时候,我们一般会带着几个年龄更小的“小弟”在村里到处游走,看到谁家炸馓子,都会去捣个乱,大人们也只好拿出一把馓子来“息事宁人”。
馓子炸好后,年前不会让我们痛快享用的,因为等过了大年初二,还要拿馓子当礼品去走亲戚。只有等到年后亲戚走的差不多了,我们才可以放心拿来吃。因为那时各家的生活水平极其有限,馓子在农村可算得上是“高端食品”,平日里是没有的。能吃到馓子,也是众多孩子们盼着过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后来,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村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加之市场上各色食品琳琅满目,馓子也慢慢褪去“高档食品”光环,过年不炸馓子也变成一种常态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作者简介
刘东方(又名刘宾),画家。安徽太和县人,汉族。1972年出生,现居黄山。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总编辑,黄山东方书画院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