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长春画作《太行山秋》
沂蒙山区的山和水,不同于祖国其他地方的名山大川,沂蒙的山没有黄山的那种秀美的山峰,也少有东岳和西岳的那种险雄的气势,也很难让人感受到峨眉和青城那样扑面而来的清幽。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画家鉴长春先生来说,他用饱含情感的笔墨将家乡的精致一一展现在社会各界欣赏者的眼前,清新而不失质朴之感。
观鉴长春的中国画,首先会被其细腻的描绘以及加之以大块墨色的渲染所吸引。他笔下的山水空灵淡雅,化实为虚,青山绿水,小桥人家,既是是精神的自在家园,也是心灵在山水间闲游的写照。近看其山水画,其笔下的山远近层次错落有致,水清澈灵动,花草树木生动细致,其间点缀以民舍、篱笆、渔船、小桥,劳动中的人们,给画面增添了些许生活气息与温暖的人情味。

鉴长春山水作品
从鉴长春先生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沂蒙山的春色,华滋茂盛,郁郁葱葱,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在墨韵中生长。那层峦叠嶂之际,那一座连一座的山峰和深谷大壑之中所蕴含着的那种雄浑大气,皆在先生的水墨与色彩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青山绿水,小桥流水,绿树掩映中的人家伴着那高山、烟云、飞鸟等就这样很朴实的走进了欣赏者的视野之中,没有半分的的矫揉造作,有的只是那一份对笔墨的真诚感悟和对家乡景致的深深眷恋。
沂蒙山的秋天是很美的。山区到处充满了秋的韵味,那秋山的景象,大片成熟的庄稼,山中果实累累,山中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而先生连那种丰收的喜悦都一一用笔墨描绘,让人感到是包含着朴实之美的沂蒙。春华秋实,喜获丰收本就喜庆,但却并不极尽张扬,让人觉得可近、可亲。画作中画树的时候,先生喜欢用金黄或橙黄染色来表现秋天山林的这种景象,或者是用满树的柿子来表现沂蒙丰收的喜悦。鉴长春先生认为在作品中用色彩的明艳对比,或多或少地是画出了沂蒙秋天的这种特点的。

鉴长春《十月沂蒙》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也是红色革命的根据地,其人文底蕴也异常雄厚。随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沂蒙山区独特的“岱崮地貌”也成为现代众多艺术家关注的创作题材。山水画家鉴长春就是以他对沂蒙山区特殊的感情,创作了《沂蒙秋柿红慢沟》、《蒙山八月》、《蒙山秋》、《蒙山秋高》、《沂蒙印象》、《蒙山柿子红》、《醉秋》、《沂蒙山柿》等一些表现沂蒙山区的画作,从而成为他在画界奠定了基础。所以,在鉴长春先生的山水画中除了那种朴实之美,沂蒙山山水给欣赏者所呈现的另一个总体印象,就是她的那种雄浑大气。就是整个山庄景象所蕴含着的那种与日月天地浩然晨存的大气。这也许是画家个人对沂蒙山的一种独特感受,也许是欣赏者的内心感受。一般说,沂蒙山是算不上怎样雄伟的,就连沂蒙山主峰也远远没有五岳独尊的泰山那样雄伟的气势。但这却不等于说沂蒙山就没有大气,我在深入沂蒙山区的写生和思考中,曾经常为她的这种大气所感染,手中的笔常常停不下来,甚至流连忘返。但这种大气,语言却好像很难说得清楚,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但是,常常当你身临其境,当你深入沂蒙山区,当你站在那深山中,你就会感到那山峦之间,那层峦叠嶂之际,那一座连一座的山峰和深谷大壑之中所蕴含着的那种雄浑大气。
鉴长春的山水画承古人龚贤之风,取法于自然山水,其笔墨之法、章法布局,均有自然山水的妙趣和淳朴浑厚。因此他的画中,山是朴实的山,水是朴实的水,树也是朴实的树,人更是朴实的人。画中所涉题材元素:朴实无华的农户,大片成熟的庄稼,漫山遍野的累累硕果,在鉴长春的笔下沂蒙的“崮”宛若世外桃源、恍若如精灵居所。(《当代书画家》/成功书画家网记者 左左)
画家简介:
鉴长春,1957年生于山东鱼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美术研究会会员,枣庄画院画师。1999年作品《九华春深》获全国建国五十周年美展优秀奖,作品《八月》获迎澳门回归全国大展成就奖,作品《春深》获99炎帝杯全国大展银奖;2001年作品《沂蒙印象》获二十一世纪全国书画大展金奖,作品《蒙山柿子红》获第四展山水画大展金奖,作品《秋红》获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发表60周年美展铜奖,作品《忽闻农家笑语声》获跨世纪全国大展银奖,作品《山居秋螟》获全国第一届金彩奖提名奖,作品《秋柿》获全省画院美展一等奖。作品编入20多部画集,并发表于《人民日报》《山东工人报》和《书画导报》等刊物。(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