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师超书法
——在路子上求变。我认为,学书就象爬山一样,人在山脚下难见高峰,或许努力攀登一回,到达的只是一个小的山头,这时候只有勇敢地退下来,另辟蹊径,才能登上更高的山峰。在学书的路上,我先是在魏晋唐宋诸家书法艺术上沉迷了很久,后通过观书展,访书友,拜名家,尤其从各类培训班诸多先生的教诲中得到启发,一改往日书路,对章草、汉隶、魏碑等名碑名贴反复研习,反复揣度,在精研的基础上,反复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博采中求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作为学书之人,首先是善于吸收众家之长,同时处理好师从古人和学习今人的关系,辩证地学习吸收和借鉴。在辨析地临摹、研读古今作品中找感觉,在吸收中求突破,在感觉中去创作,从创作中出神采,逐渐进入自己所追求的那种“灯火阑珊处”的胜境。

陈师超书法
学书先做人,心正则笔正。作为一个学书之人,要注重品德修养,以人品融入书品,以书品提升人品;要把对事业的忠诚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贯穿于整个工作生活之中,把工作当作艺术作品去经营,把书法创作当作工作那样去认真组织,把人生作为一件最大的艺术作品去精心编织。这样,就能在事业与书法上实现“双赢”,就能使平凡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绚烂多彩。
顾亚龙,男,1959年10月生于湖南湘潭。曾于长沙、广州、银川读书,1982年大学毕业。现任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传略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集》、《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等多部辞书。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济南秋枫堂艺术顾问。
行而深稳,遍润不遗
——陈师超书法述略
顾亚龙
师超于汉隶及章草下了不少功夫。他与大多数书者一样,从对书法的认识层到具体的实践层,都经过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渐变过程,从而达到质变。正式这个转变,使他在书法方面获得了可敬可贺的成就,其作品连续入选第七、第八、第九届国展并获奖。
至于如何欣赏一个书家的作品,我总是觉得应从其书作的字里行间里去捕捉作者的精神气质,感受写者的生命力量与艺术情怀。因为书法是人的精神物化,亦是人生价值取向的反映。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我读师超的书法就有这样一种感觉。
牟宗三先生有“遍润不遗”的哲学命题。这虽是从心体和性体感悟出的普遍的人性价值立场,但如落实到符号学中,对应我们的书法,同样也会观照出“遍润不遗”的特征。师超擅长行书,赏读他的的书作,便马上想到牟先生的命题。由此再拓展一层,其行而深稳的特征也即跃现。当然,师超的书法可以以不同的角度进行观照,但我认为,用“行而深稳”或许更加贴切些。天行健,流美而静穆,可为乾天坤势之象,也可为书法之大象。历代书家,他们的实践历程,或不出此一格方最具典范性格,而当代不少书家仍然沿这一条道路走,亦清晰可辨。书法不是由文字的拓展铸就其魅力,而是通过文字的限制与制约来显示其艺术的光辉,在这一点上,它与格律诗的平仄与韵格相仿。

陈师超书法

陈师超书法
古人谓 “书如其人”,而行而深稳,便润不遗,既可以形容师超的书法特征,也与师超的为人处事风格是一致的。他常说:学书先做人,做人即做事,学书亦是做事。所谓“古人未尝离事而言道”,这是古人做事与履道合一。师超之处事风格有独到之处,无论他对待书法或工作,都表现出了执事以敬的态度。
许多年前,当外界慕名求他的字时,很多同事却不知他擅书,更不知他早已名声在外。这种“潜伏”的功夫,他在机关工作多年却能在工作期间做到不谈书法、不写书法、不看书法,这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当我们得知他的书法成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完成时,执事以敬在他那里更获得了格外感人的力量。而“行而深稳、遍润不遗”对于师超来讲,应该是他为人从艺所追求的理想价值。然而“尽善难求”,我们期望师超的书作,在将来的岁月中,能在这方面有更出色的表现。
二零零久年二月六日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