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绘画大师,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后随父母迁居到巴塞罗那。父亲是绘画教师,“毕加索”是母亲的姓。十五岁入美术学院学画,经受比较严格的基础训练,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本功。1900年至1903年是他的“蓝色时期”,期间创作了许多用忧郁、低沉的蓝色调,表现贫困、孤寂、荒凉与悲怆的作品。用传统的写实技巧,朴素地再现社会底层人物,表现他们的痛苦与失意、淳朴与善良。
1900年初到巴黎,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移民混杂区,经常到马戏场观看演出,对杂技演员的生活发生了兴趣。此时一位少女翩然走进他的生活,于是一改以往的忧郁与低沉。绘画对象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等转向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妇女,柔和的粉红色调成为主要的颜色,画中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1904年至1906年期间,被称作“粉红色时期”。
1907年毕加索受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的影响,完成了第一件立体主义作品《亚威农少女》,遭到各方的嘲讽与指责。他与勃拉克是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受塞尚关于用几何体处理自然的启示,努力削减作品的描述性与表现性,力求组织起几何体的画面结构,创造一种结构美。1908年,当马蒂斯在巴黎秋季沙龙的展览上,看到他们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时,惊叹“这不过是一些立方体”,“立体主义”的名称便约定俗成了。立体主义创作又分作分解立体主义时期与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亚威农少女》以巴塞罗那亚威农大街妓女形象为依据,以立体主义方法表现五个几何形变异的女人。右边一个坐着的像戴着假面具,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左边一个正拉开赭红色的幕布。此画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绘画的新局面,同时波及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文学各个领域。
毕加索十五岁开始学画,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现实主义到超现实主义到结构主义,以致波普艺术,交替使用繁复与简练、具象与抽象、写实与夸张等手法,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始终根植于民族、民间艺术。他是一位人道主义者、爱国主义者,致力于人类的和平、正义、进步与民主,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
1937年4月26日,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重镇格尔尼卡,为揭露、抗议德、意法西斯的暴行,毕加索创作了震撼画坛的油画《格尔尼卡》。此画采用分解立体构成法,运用多种风格与手法,以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画中也有实景的描绘,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啼哭呼号,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倒地的士兵。左边一个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不远处是俯身仓惶奔逃的女子。精心组织的金字塔式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有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了重点。画家用黑、白、灰三色画成,调子阴郁,突出了紧张与恐怖的气氛,是对战争暴行的控诉。
《在红色安乐椅上睡着的女人》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红色背景前女人的轮廓,其肢体只作夸张划分,色彩很单纯,是立体主义手法与新古典风格相结合的创作。20世纪50年代毕加索画了石版画《鸽子》,作为巴黎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的会标,人称“和平鸽”。
毕加索的一生丰富多彩,其私生活是一部有趣的爱情小说。法国是他的第二故乡,在那里住了73年。1973年4月8日在穆甘辞世,享年92岁,为人类留下油画、版画、雕刻、陶瓷、拼贴、素描各类美术作品六万多件。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