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苦禅是公认的国画大师,也是独具面貌的书法家。他的书画作品具有浓郁的金石之美。
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李苦禅纪念馆、李苦禅艺术馆主办的“苦禅金石缘——李苦禅先生收藏金石碑铭拓本与题跋展”3月24日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
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之一,此次展出的金石碑铭拓本与题跋展品近百件,作品的时间跨越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明、清数个朝代,力图让观者从这些珍本与李苦禅的题跋和论述中体会金石之美,了解金石学在当下传统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传统书画创作的现实意义。
毕生搜集金石拓本
李苦禅(1899—1983)原名李英杰、李英,字超三、励公,师从徐悲鸿、齐白石,是中国近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美术教育家。他是继宋代法常、明代徐文长、清代八大山人、吴昌硕与近代齐白石之后又一位统领时代风范的大师。其爱国精神、刚毅性格与“一洗万古凡羽空”的雄鹰意象,在青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页。
李苦禅的人品与艺品是诸多元素的总和。其元素固然很丰沛,其中有一方面却似乎被人们所淡漠,这就是苦禅艺术的“金石元素”,以及与之不可分离的艺术灵魂。
“金石学”原本萌于汉唐,是国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金石学的兴盛丰富了中华传统的人文环境,而新的人文环境又陶冶出一些新的人才。金石学的空前丰厚也滋养了传统画坛,令书画家从中汲取了可贵的新元素,文人写意画由此而为之一变,出现了一些具有“金石魂魄”的新书画家,如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
据李苦禅之子、清华大学教授李燕介绍,齐白石曾3次提出,要弟子李苦禅学习篆刻,但都被李苦禅婉言回避了。事后,李苦禅说:“以铁笔篆刻融金石之美入画,吴、齐两位已达高峰,再走这个路子是绝不会超过两位老前辈的,其实白石老师鼓励弟子勿学其手,而要师其心(白石题画句有‘人也学吾手,英也夺吾心’,英即李英——苦禅)。”既然要师其心,就可以从更广阔的路子来体会金石美,从广罗各种金石拓本来融合金石美入于书画。
李燕说,李苦禅一生极重搜集金石拓本,虽历经劫难,屡失屡觅,却矢志不移。其劫余之物在学术开放的今天仍可办成一个可观的展览,与观众见面,甚为有幸。其研习“金石美”的启示可从苦禅先生的题跋和论述中窥见一斑。
“要元素,更要灵魂”
李苦禅认为,金石美是人师法于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的一种审美追求。金石文字虽多历经风雨泐蚀,但历久弥新,内涵深刻隽永,是数千年前古人用笔和自然剥沥共同创造的美。
他生前无论在何地,凡有古人镌刻处,必仔细瞻其书法,从中汲取了丰厚的“金石美元素”,化为自身艺术的灵魂。他时常摹写金石拓本,自创了一种独具金石韵味的书画。
他在题跋中写道:“后碑泐甚,不可辨……如常读之,加以体会,一似败壁陈纸,久审观之,山川峰峦,来龙去脉,幻变如真,陈于目前胸次矣!习此帖者何独不然?”(跋《高灵庙碑》)
“古碑,尤其摩崖,年远日久而字画石痕岂无漏迹?真珊瑚枝、金刚画矣!且石经风雨蚀,宛然山水画,可宝也!”(跋《汉鄐君开道记》)
同时,他也从中探索中国书法发展的种种脉络。如跋《鲁孔子庙之碑》:“此碑微兼篆隶,亦字体变通之特出者。笔画灵活,构造自然,如天真小儿,行止无定。习此碑者宜与《曹子建碑》列为一门。”
又跋《龙门二十品》:“六朝人能造新字,是其优越处。盖字不新即乏艺术性。如狂草变化万端,风雷电掣,蛇龙幻化者是也。若下笔规正排比演算子,则八股文字及书生抄经矣!”
从上述题跋中,可见苦禅先生对金石研究的深厚功力。
李燕说,此次展览是一个既古又新的特殊展览,它不仅可以使人们了解到,做一位真正的中国书画家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国学修养元素,更要明确诸元素的有机融合绝不是表面的符号式的装点,更不是猎奇似的“装置”,而是要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要元素,更要灵魂”。
本报实习生 彭 静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